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全国各地资讯 » 贵州 » 正文

全球报道:六盘水 让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机会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6-13  来源:人民网
核心提示:原标题:六盘水:让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机会北盘江畔,边远的水城县野钟乡发射村。罗甲渊、罗斌印、罗斌玉三兄弟最能感受到教育的

原标题:六盘水:让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机会

北盘江畔,边远的水城县野钟乡发射村。

罗甲渊、罗斌印、罗斌玉三兄弟最能感受到教育的温度,日子再苦都没有放弃学习的他们,一个博士毕业、一个硕士毕业,双双找到理想工作;一个博士在读,即将到奥地利交流学习。

因为教育,罗氏三兄弟走出了大山,走上了更高的舞台。

“一座城市的底色是文化,文化的基础是教育。”在六盘水市委书记王忠看来,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核心在于教育,只有教育才能让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机会。

一曲“赶超歌”,唱响教育均衡新乐章

福利东路,12亩商业地块,“变”成了水城县第六幼儿园;

塔山社区,7亩商业地块,“变”成了水城县第八幼儿园;

诚信路,50亩商业地块,“变”成了水城县第六小学;

……

在很多地方都千方百计想把教育用地转为商业项目的时候,短短一年时间,水城县却将商业价值超过6亿元的城中心区402亩“黄金地块”全部“转”为教育用地,并投入17.2亿元,新建中小学(幼儿园)14所。

从收入6亿元,到支出17.2亿元,一出一进,看似水城县“损失”了23个亿,但在六盘水市委常委、水城县委书记张志祥看来,这是一笔“赢得未来”的买卖,教育是一个地方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曾经一段时间,六盘水教育面临“人满为患”的现实困难。据统计,2017年,六盘水有大班额班级4090个、占总班额的43.9%,其中66人以上的超大班额班级811个。

“挤”,是前些年六盘水许多家长心里的“痛”——每次走进教室,都能看到密密麻麻的孩子,从前面的讲台一直坐到后面的黑板。

为了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和城区学校大班额等突出矛盾,六盘水启动并实施了中心城区“退高进初进小”计划,即在城郊建设高中教育城,将高中集中外迁,城区的学校腾出来办小学和初中,以解决城区“大班额”和入园、入学难等问题。

2017年,高中教育城正式建成,同年8月,六盘水市第四中学、六盘水市第五中学、六盘水市第十中学高中部迁入开课,有力地缓解了中心城区教育“挤”的现状。

破题“大班额”,切口虽小,疗效良好。

为进一步实现教育均衡发展,提升基础教育发展水平,六盘水提出“三年攻坚”方案,重点聚焦“三大目标”。

实施“12355”教师队伍引培工程,引进各类紧缺人才1000名,新培养省市级教学名师200名、市级民班主任300名、省市级名校长50名、省市县级骨干教师5000名。

实施“715”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在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三个学段,大手笔投入136亿元新建改扩建学校715所,规划建筑面积406万平方米。

确保学前三年毛入园率、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达到95%、85%、98%、95%以上,基本消除义务教育阶段大班额。

一个“大礼包”,燃起教育改革新希望

新增6.4亿元目标考核奖,并不是一个小数字。

于全市29902名教师而言,人均年度目标考核奖励超过2万元,六盘水的这一大手笔,在全省率先实现了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本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教师荣誉感和获得感显著增强。

六盘水市二十中老师徐鸿琳,任教近十年的他第一次领到22000元目标考核奖。“这是市委、市政府的‘大礼包’,更是对我们教师最大的认可。”很长时间,徐鸿琳心里都是暖洋洋的。

目标考核奖,奖出了对教师的尊重与认可,更奖出了对教育改革的信心和决心。

在六盘水市教育局局长王际明看来,要让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核心在于教育优先战略,它不仅仅体现在教育经费支持上,更体现在教育改革的缜密布局中。

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这个目标,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六盘水大刀阔斧推进基础教育领域综合改革,40项改革任务环环相扣,有路线图、时间表和任务书,核心要义只有一个——激发教育优先发展动力。

深化人事管理制度改革。逐步推进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逐步取消校长行政级别和学校行政化管理模式,放宽校长在学校管理方面的人权、事权和财权,激发校长管理学校活力。启动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改革试点,加快教师由“学校人”向“系统人”转变,教师管理有“编制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

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扎实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扎实推进相关试点工作,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扩大学校在招生、人事、财务、教学、学术、对外合作等方面权限。建立多元评价体系,积极引入第三方机构开展教育评估。

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按照“积极鼓励、优化服务、正确引导、依法监管”的方针,在民办学校享有充分办学自主权基础上,依法指导、服务和管理,不断规范民办教育的办学行为。严格落实市、县财政设立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政策,鼓励和吸引社会资金进入教育领域举办学校或者投入项目建设。

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探索“学程分段、方向分流、分类培养”模式,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道德建设,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一笔“扶贫账”,阻断代际传递新使命

李大妹,水城县比德镇黄草村苗寨组走出的第一个大学生,去年考上浙江财经大学,一时在村子里成为美谈。

就读高中期间,尽管家境贫困,但在政府和学校的支持下,她不仅学费得到了减免,还获得了相应的生活补贴,可以一心一意扑在学习上。

良好的教育,意味着美好的未来。

穷山村的孩子也能上大学,村里许多人家纷纷把在外打工的孩子“撵”回校园,希望通过教育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

在六盘水,从上到下,都有一笔清清楚楚的“扶贫账”。

于决策层而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让更多贫困家庭孩子通过接受良好教育摆脱贫困、改变命运,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于群众来说:考上大学,以后就有幸福生活,穷是暂时的,只要孩子读书出息,就一定能够摘掉贫困“帽子”。

阻断贫困代际传递,需要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完整接受教育。

为此,六盘水聚焦教育精准扶贫促进教育公平——

解决辍学、失学问题,按照“三避免、一落实”要求,确保到2020年,小学、初中辍学率分别控制在0.5%和1.5%以内;

全面落实各项资助政策,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应助尽助,享受从小学到大学、从入学到毕业的全程资助,坚决避免因学致贫、因学返贫;

全面推进农村贫困劳动力全员培训,让农村贫困群众掌握一技之长、能够稳定就业摘穷帽。

教育,寒门学子改变命运的最大希望,这个“寒门”,不仅仅单指农村,更包括了城镇低收入困难群体。

“我不用担心孙子读不起书了,我要让他上大学,甚至读研究生。”日前,家住钟山区杉树林社区官寨居委的王忠秀老人因为市里出台的一个教育政策笑得合不拢嘴。

69岁的王忠秀是城市低保户,穷了一辈子的她,为让孩子享受最好的教育,没少吃苦。

今年1月份出台《六盘水市城镇低收入困难群体脱困帮扶教育资助实施细则》,彻底解开了老人的“心结”。

《实施细则》明确,给予生活并居住在城镇以及在城镇居住半年以上且持有居住证的六类困难家庭人员,学前教育资助每年500到800元;义务教育寄宿生生活费补助小学生每生每年1000元,初中每生每年1250元;普通高中教育、中职教育、高等教育以及研究生教育都有相应的资助标准。

市委副书记、市长李刚表示,教育是不能够被耽搁的,六盘水要以教育“播种”未来,坚决阻断代际贫困,让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陈诗宗 屠琪 谢勇勇)

(责编:陈晶晶、陈康清)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