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民宿“下乡” 在田园风光里做个好“梦”
“缙云小住”民宿
“谷子里”民宿 本版图片由受访者供图
编者按:乡村旅游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途径之一,发展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突破口。市委书记陈敏尔强调,打好“乡村”牌,把发展旅游与振兴乡村结合起来,把田园风光、秀美乡村变成聚宝盆。
大美重庆,美不胜收,美不尽言。在重庆广袤的农村地区,乡村旅游发展也在悄然升级。民宿发展情况如何?花经济如何进一步“绽放”?农场生意好不好做?乡村旅游发展实施方案又指明了哪些发展路径……这些问题值得去调查、揭示和研究。
在重庆“行千里·致广大”,真正实现旅游让人民生活更美好,乡村旅游发展不可缺位。近日,商报记者深入田间地头、企业一线深入采访,推出乡村旅游发展系列报道,力图为您呈现重庆乡村旅游在若干领域的发展图景。
“16个人从城市到偏僻的山上,造了一栋屋子,和云海、星星做邻居……”
三年前,伴着这句富有乡愁情怀的宣传语,一家名为“缙云小住”的民宿走进了重庆人的视野。
短短三年时间,民宿如雨后春笋在我市各区县的乡村“生长”起来,为乡村旅游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打开方式。发展乡村民宿,也写进了各区县的旅游规划之中。
虽然重庆的乡村民宿才起步,却已呈现了多种不同的经营和发展方式,越来越多的资本和创客进入这一领域。
民宿如何带动乡村旅游的发展?如何通过这一业态实现乡土文化与城市生活的联结?记者采访我市多家知名乡村民宿,从中探寻答案。
上山下乡 民宿在乡村成香饽饽
最近几天,记者采访我市多家知名乡村民宿,通过多种不同民宿的发展样本,从中探寻他们成功创业的答案。
众筹开起重庆第一家乡村民宿
“一所陈旧的老房子,不曾在时间里走失,精简存在,自然相遇……”这样富有情怀的文字,常常出现在缙云小住对外品牌宣传的文案中,撩拨着都市人对乡村的向往。
其实,这个网红民宿的诞生故事,本身就极具传播性。2015年,由来自房地产、室内设计、酒店、旅游、互联网等各领域共16人组成的团队,通过众筹的方式,在北碚缙云山改造了一栋有着50年历史的民居。这里有着开阔的视野,推开门就能看云海看星星。
当时,重庆的乡村民宿几乎还是一片空白。乡村住宿中,农家乐几乎是人们到乡村旅游、避暑的唯一选择。
为什么这个没有电视没有麻将的乡村民宿能火?主要是回归到情怀二字。当初,创始人之一的赵沿海怀着“希望在山间有一个院子,可以与朋友一起谈天说地”的渴望,花了整整一年时间在重庆的山水间寻找建设民宿的理想之地。不多的几间房,三年来总共接待了上万人次。最便宜的房间680元一晚,与五星级酒店的价格相当,至少还要提前1个月排队才能订到。2017年10间客房总收入300多万元。
缙云小住采取公司化经营,项目建设、酒店营运、策划宣传均设置了专门的部门,力求标准化。对外宣传上,他们不强调设施、设备,而是兜售一种闲散的生活方式。联合创始人胡小兵认为,这种营销策略正中都市人的下怀。
情怀让她与村民共建民宿
在万盛黑山谷,刁屹的情怀落地成为“谷子里”民宿。与赵沿海相同的是,刁屹也是在四十岁做出“回归田园”的决定。
这一批民宿人的画像都有一个共同点:在事业上有过至少10多年的打拼并有所成就,同时也厌倦了城市的喧嚣和浮躁,渴望回归乡野。
正如赵沿海为了完成梦想放弃了房地产的高薪工作,回到缙云山从头开始。刁屹也舍弃了很多,她开过旅行社、餐饮,2015年进山开民宿可以说是第三次创业。
与赵沿海又不同的时,刁屹当初对民宿其实并没有什么概念。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刁屹认识了她现在的设计师,看到他把成都幸福梅林的一家农家乐改成了民宿,于是萌生了在黑山谷改造农家小院的想法。
“因为认识了当地一户善良的村民,我也想逃离都市喧嚣的生活,决定帮助他们改造农家乐、共同运营。”刁屹告诉记者,通过改造,农家乐转型为民宿后,这家村民的收入也实现了翻番。去年,她又在附近新开了一家“十里红”客栈。
在农家乐和民宿的边缘探索
在刁屹的带动下,黑山谷的村民陆续尝试将自己的农家乐改为民宿。
同样,在缙云山,小住也在当地掀起一阵民宿热。有“嗅觉灵敏”的村民,开始借鉴缙云小住的风格和模式。缙云小住隔壁的汇云阁就是一例,老板李明亮原本在外务工,去年回家把自家老房也进行了改造,价格也向缙云小住看齐,生意颇为兴隆。
在缙云山的另一面,白云竹海深处,村民王德顺趁着为父母重修老房的机会,也朝着民宿的方向进行了设计。“其实,我们更像是半民宿半农家乐的模式,”王德顺说,由于平时都靠父母经营,担心民宿的经营他们把握不准,所以采取了一个折中的方案。他给民宿取名“大岭岗·圈子”,不过既没挂牌子,也没在网络平台销售,都是通过朋友间互相传播。
与周围的农家乐相比,大岭岗·圈子的房间更具有设计感,更有现代生活的味道。房间、厨房、洗手间都干干净净。与山另一面的小住相比,它的价格也更偏向农家乐,“一个人180元包含住宿和一日三餐。”王德顺说,在几乎没有宣传的情况下,靠游客和朋友口口相传,每个周末都是100%入住率。
在地共生 民宿与乡村文化融合
在采访过程中,多个民宿投资者都频频谈到“在地共生”这个词。首先,处理好与当地政府、村民的关系,对民宿的长远发展意义重大。其次,融合了当地环境、人文的民宿,也更加具有价值,受到游客的欢迎。
民宿投资者“在地生长”
同样是网红民宿,谷子里与小住最大的区别是,由民宿主本人亲自经营。
在风景优美、空气清新的黑山谷打理民宿,成为刁屹目前最满足的生活状态。今年是她在黑山谷生活的第三年,山上呆久了,她知道这里的土壤适合种植什么,熟悉每种植物的习性、开花时间、结果周期。民宿的花园都由她亲自打理,她说,“园子靠养,为园子不断地注入一些当地生命,这就是民宿与在地文化最好的结合。”
她本人也如同这些植物一样,实现了在黑山谷的“在地生长”。跟她合作的这户村民,她亲切称为“罗哥”,并且手把手教他们如何改变过去农家乐的经营理念,用现代化理念来打造、经营民宿。“我想把谷子里做成能传世的民宿,我不可能做一辈子,今后罗哥和他的子女还能继续做下去。”
她还乐意与周围村民和农家乐老板交流。在她的带动和影响下,不仅是黑山谷,万盛的乡村民宿也开始兴起。据她了解,目前万盛已经有20多家乡村民宿开放,还有10多家在建。
梅子酒做成文创产品
缙云小住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与当地村集体合作,村集体与村民签订房屋整体改造协议,改造为民宿。房屋产权仍属于村民,由小住付给租金,村集体再向小住收取管理费。目前签约的6个点已经有5个呈现出来。这样的合作为村集体经济每年创收近 20万,还带动缙云村10余户传统农家乐整体升级改造。小住的订房都是通过自有的微信公众号来运行,除了自营的民宿集群外,村里改造好的“森林人家”农家乐也统一纳入宣传。“目前小住共运营五个公众号,十多个高质量社群,有6万以上精准用户。”胡小兵介绍。
此外,缙云山本地的农副产品也被他们包装成了文创产品,梅子酒、梅子酵素、甜茶、萝卜这些原本很普通的产品与文化创意一结合后,又成了圈粉的利器。
不仅是卖产品,他们还做自然教育。比如,将荒废的土地重新开垦种上蔬菜,邀请客人参与。或与自然教育机构合作,组织小朋友上山采茶、制茶、观察植物。
民宿改造与当地环境融合
质朴而有设计感的装修是民宿的一个特点。缙云小住、等风民宿的装修都有一个特点——就地取材,能感受到当地的自然气息。
归原小镇目前虽还未完全开放,不过已经将当地文化融入到很多项目之中。比如,将农房改造为民宿时,就使用了当地“干打石墙”的工艺,并且用料都是就地取材。“当地已经没有多少老工匠会这个手艺了,通过民宿改造,让这项技艺实现了原地重生。”邓淋籍介绍。
“我们把自然保护放在第一位,建筑上尽最大努力保持原生地貌,防止大拆大建,使民宿既不破坏环境又富有生态特色。”胡小兵说,同时,缙云小住还联合公益环保组织,走生态文明发展的路子,比如联合教育机构组织客人及周边老百姓做自然教育,联合公众河流公益组织一起探讨生态湿地污水处理方案,进行垃圾分类堆肥试点等。
链接
田园综合体引来外地民宿品牌
调查重庆近两年发展起来的网红乡村民宿,可以总结出一定的规律:或处于知名景区内,本身具有一定的客源和需求,比如缙云山和黑山谷;或以文创作为亮点,除了住宿以外还有附加体验,比如南岸区的“南之山”采用书店加民宿的方式获得成功。第三种就是依托田园综合体而建设的乡村民宿聚落。武隆的归原小镇就是其中一个代表。位于仙女山镇的荆竹村,过去沉寂的大燕窝(小地名)如今因“归原小镇”而走进外界视野。
在去年7月开始试运营的“等风”民宿,是一个来自成都团队打造的民宿品牌,也是国内最早走红的一批民宿之一。此前在泸沽湖、大理开的店都收获了不错的市场反应。在归原小镇的这家店,效果甚至超过泸沽湖、大理,旺季房间价格在1200元~2000元间,入住率在70%以上,周末入住率为100%。吸引了仙女山和天生三硚景区的游客过来,甚至还有不少重庆、成都等地的游客慕名而来。
声音
民宿应挖掘乡村历史文化
古村之友西南地区负责人、重庆文物保护志愿者服务队发起人吴元兵告诉记者,他们目前在重庆做的古村活化工作,能够为民宿主提供这方面的支持。一方面,他们为古村落挖掘梳理村史,另一方面,也将村落里适合做民宿的老房子推荐给有意向的民宿投资者。
“在古村活化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具有旅游开发价值的古村落,民宿的介入是非常好的方式,不仅盘活了农村的老房子,让它们焕发了生机,而且带来了一些社会对传统村落的关注,通过关注、了解、走进古村落才能为村落带来经济效益。”吴元兵说,目前在推进的古村活化项目就有涪陵大顺乡、黔江濯水镇五福村、江津塘河镇石龙村等。
“古村落周边有很多老桥、老山寨,给客人介绍村落文化和历史,提供游览线路,让他们白天去爬爬山寨、走走老桥,这些体验可以让人在民宿多住两天。”吴元兵说,目前很多村落对历史文化缺乏梳理,没有写作团队,他们的志愿者已经开始在帮助一些村落进行历史梳理、建立村史馆。
重庆商报-上游财经记者 刘晓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