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四十年的“旅途风光” 不一样的“诗和远方”
伴随着改革开放40年的脚步,内蒙古的旅游业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升级换代”的欣喜。
夏日炎炎,大草原的习习凉风敞开怀抱迎接四方游客。如今的内蒙古作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成为不少人心目中的“诗和远方”。全域旅游、四季旅游的新定位,让最炫民族风、最美草原情越来越具有吸引力,实现了“一年四季都是景”,正在完成从旅游资源大区向旅游经济强区的跨越。
内蒙古人的旅游方式也从景点打卡式的和标志景观合影留念,变为如今坐邮轮、住度假村、享农家乐等体验式休闲旅游;从绿皮车摇摇晃晃一天行走500公里,变为如今跨越千山万水,可以朝去暮归;从小旅馆、招待所拥挤逼仄的住宿环境,变为如今宽敞明亮的星级酒店和各式各样的特色民宿 这其中,人们品出了如今精神、物质生活的丰富,也品出了改革开放成果的甘甜。
旅游方式之变:玩得越来越自在
上世纪80年代,除了少数导游或者有亲戚朋友在远方生活的人以外,旅游是人们日常生活之外的另一个世界。偶尔有旅游的机会,也是乘坐绿皮火车,吃着自带的干粮,在旅游景区附近勉强找个条件简陋的小旅馆,每到一个景点,匆忙留下一张“到此一游”的照片。即便如此,这样“奢侈”的休闲方式,已经足以让很多人羡慕。
1988年,乌兰察布市民李茂林曾去北京参观了天安门广场,年事渐高的他每每回忆过去,都有说不完的感慨。那时候的人们是为了旅游而旅游,他心目中旅游的内涵就是登长城、逛故宫、看秦始皇兵马俑、游桂林山水这些著名的旅游景点,然后和景点的标志性建筑合影留念。
上世纪90年代,内蒙古人的物质生活进一步丰富,旅游的人明显多了起来。1999年国庆节首次连放7天长假,进一步唤醒了人们的旅游意识,许多人把旅游当作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巴彦淖尔市90后姑娘曾晶菁就是一个热爱旅游的人,她从六七岁开始跟随父母走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我喜欢旅游是受了我爸妈的影响,他们1986年旅行结婚,都没有办婚礼,这在当时是很前卫的行为。”曾晶菁说。今年4月,曾晶菁办了一个打工签证,前往新西兰边工作边旅游。“我是一个把旅游当作生活的人,我的梦想就是环游世界,在我看来,感受不同地域人们的生活状态和文化底蕴,和他们交流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曾晶菁告诉记者。
如今,随着内蒙古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再加上人们的钱袋子鼓了,假期也增多了,旅游已经从传统意义上的观光转变为休闲度假、享受生活,还有不少人是为了增长见识、磨炼意志、与人交往,出游目的发生了深层次的改变。
在媒体工作的呼和浩特市民李园今年5月与“驴友”们去了一趟被称为“水蓝色星球上的最后一片净土”的稻城亚丁,找了一家民宿住了十几天,“栈道、河流、马群,阳光,眼前的一切像一幅画,与世无争,仿佛置身世外桃源。”李园说,她之所以会爱上这种“懒散”的旅游方式,是因为能让身心完全放松,达到真正休闲度假的目的,同时又能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这既是一种旅游方式,也是一种品质生活。
经济的发展让内蒙古人“看世界”的脚步越走越远,出国旅游正渐渐成为年轻一代的热门选择。呼和浩特市90后小伙帅正2017年冬天与妻子的蜜月旅行选择了日本,“我媳妇儿觉得去北海道看雪特别浪漫!”帅正说。
越来越多的内蒙古人“走出去”的同时,内蒙古旅游业也正把越来越多的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游客“引进来”,来观赏草原风光,体验蒙古族风情。内蒙古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区2017年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3440.1亿元,比上年增长26.7%。接待入境旅游人数184.8万人次,增长3.9%;旅游外汇收入12.5亿美元,增长9.4%。
旅行交通之变:出行越来越快捷
“现在出去旅游,坐飞机一两个小时就到了,一路吃得好,玩得好,还有手机可以随时拍照。”李园告诉记者,与20年前的出游相比,现在远途交通工具真是发生了难以置信的变化。
1998年,8岁的李园跟随父母去北京旅游。“坐的绿皮车,人山人海,我爸爸把我抱起来从车窗上塞进去,火车上一位好心的叔叔把我接了进来。”李园回想起当时的场景,还有些后怕:“我那会儿特别害怕火车开了,我爸妈还上不了车,想着火车如果把我自己拉走,我该怎么办……”在李园的记忆里,呼和浩特到北京不到500公里的路程,那次他们早上9点出发,晚上9点多到达,走了12个小时。如今,李园再去北京游玩,坐飞机只要1小时。“上世纪90年代航线航班少,机票也贵,普通人根本无法承受。现在各大旅游网站天天推出好多打折机票,有的甚至比火车票都便宜。”李园说。
2006年,青藏铁路通车。这一年,呼伦贝尔市80后姑娘钟明婷大学毕业,她选择了去西藏作为自己的毕业旅行。布达拉宫、等身长头、格桑花……她对拉萨这座优美而神秘的城市充满了向往。“坐上了火车去拉萨,跳起那热烈的雪山朗玛,喝下那最香浓的青稞酒呀,醉在神话天堂。”钟明婷为记者唱起了《坐上火车去拉萨》,“如果不是交通的进步与发展,我怎么能那么快就去西藏旅游?”钟明婷说。
交通运输部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3.1万公里,位居世界第一,加之法定节假日免收过路费,加速带动了自驾游的发展。如今,日新月异的出行方式让游客花费在旅途中的时间越来越短,留在景区景点的时间越来越长。随着交通运输网络的完善,人们的旅游逐渐告别了“走马观花”,进入了“深度游”新时代。
而从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上,人们也越来越理性,不仅追求“诗和远方”,更加看重身边的景观和体验,自驾周边游、单车骑行游也成为更多内蒙古人的“新宠”。
“周末早晨,几家人凑起来,开上车去山里的水磨村转一转,让孩子们亲近山水,自己带的设备、食材,中午再来个烧烤,感觉很棒!”呼和浩特市民刘志民说,今年他们一家子已经在城北的大青山里过了好几个周末,每次都是惬意而归。喜欢单车骑行的郑先生,一有闲暇就呼朋引伴到首府周边骑行游玩,既锻炼了身体,又放松了心情。“什么都不用带,带上手机就行,不论走到哪儿,吃喝消费都是‘扫一扫’移动支付,方便!”他说。
旅途生活之变:吃住越来越讲究
旅游住宿在这40年中也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巨变。改革开放之初,我国酒店数量有限,接待能力不足,再加上收入水平不高,手头不宽裕,人们出门旅游一般选择条件简陋的小旅馆或招待所。李茂林1988年去北京旅游时,住在秀水街的一间招待所里,“条件特别差,房间很小,床很窄。”同时,想在景点附近找一家合适的餐馆也不容易,总是转到大晚上饥肠辘辘,却找不到吃饭的地方。“一碗牛肉面,几乎没肉,根本吃不饱。”李茂林说。
如今,不管是自助游还是跟团游,吃住都非常方便。到哪里都可以寻觅到地道新鲜的当地美食,也可以在异乡轻松找到家乡美食,豪华的星级大酒店和别具风格的民宿也为人们提供了多种多样的选择,与此同时,酒店的“配置”也在持续升级,大床、沙发、电视、淋浴、WI-FI是标配,一些星级酒店还配备了游泳池、咖啡厅、酒吧,提供早餐和接送机服务。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各大旅游网站纷纷推出酒店预定业务,各式各样的民宿短租平台也随之兴起。“现在只要打开手机APP,选好你想订的酒店或者民宿,就能轻松预定了。”李园向记者展示了她在手机上预定的民宿。
这一切的背后,既有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社会的发展,也有人们对品质生活观念的改变。改革开放的春风,让旅游业从一粒微小的种子,成长为参天大树。在国内,旅游成为带动多行业、多领域发展的经济增长新引擎;在海外,旅游成为世界认识现代中国、开放中国、美丽中国、文明中国的重要窗口。内蒙古,则是这一改变的受益者,也是推动改变的“前行者”,甚至是先行先试的“探路者”。
“在我们内蒙古人畅游天下的同时,内蒙古也是很多人魂牵梦绕的地方。”刘志民说,他的下一个旅游目标,“就是把全区的著名景区先走个遍!”(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院秀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