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我从一名卫生工作者变为一名村第一书记。在新民市兴隆堡镇马户屯村驻村工作3个多月,我悟出一个理儿:要做好村第一书记,在进村那一刻起,就得拿自己当村里人。
当了驻村干部,不能当“外来人”。工作环境从城市到农村,从开车坐车到经常步行在村路上,我这个“外来人”能不能转变好角色,是做好工作的前提。4月份,农村屋里仍旧很冷。村委会没采暖设施,我和同事们挤在办公室里围着电暖气开会、座谈、工作,自认为身体还不错的我没几天就发烧了。我很快意识到,我来是干工作的,不是来做客的,水土不服、气温不适应可不行!打那之后,我格外注意“照顾”自己,别感冒别生病,耽误工作是大事儿。
当了驻村干部,不能当“外行人”。驻村前,我对农村工作毫无经验。工作中,我感受到,光有激情是不够的。为了掌握村里的情况,我走访、摸底、座谈、组织活动……和村民们聊生活,了解他们的需求和难处。夜晚的农村特别安静,我开始在脑海中“放电影”,想着明天村里需要安排哪些事儿,后天安排啥……近期中期远期,分别该处理哪些事儿。扎根农村,就不能当“外行”,村民的大小事,里里外外,都要掌握透彻。这种对工作的探索,对农村大事小情的分析和把握能力,是当好第一书记必备的技能。
当了驻村干部,不能当“外道人”。村里和我同龄的村民不算少,但在家的不多,很多都出去务工,留下一些老人和留守儿童。将心比心,同样的年龄和家庭角色,他们的困惑就是我的困惑,他们的担心就是我的担心。他们有了困难,需要晚辈来安排来操心的,我不能“外道”——我得上心,该刨根问底就决不能含糊,对这家那家的事儿都得“门儿清”。
多次“走街串巷”后,我发现正常的家庭往往因病致贫或因病返贫。村里有两位刚刚50岁的村民因病瘫痪在家,不能参加劳动,家庭脱贫致富难度非常大。作为一名卫生行业的选派干部,我该做些什么才能守护村民们的健康?这成了我日思夜想的事儿。
在原单位和兄弟单位的支持下,我把沈阳市的一些医疗专家请到了村里——“送医送健康温暖进乡村”。简单的义诊也许解决不了大的疾病问题,但当我看到村里高血压患者做饭开始少放盐了,高血糖患者开始少吃糖了,种种微妙的变化,让我心里也暖暖的。
我常想,34岁的我要是土生土长的马户屯村人,我该怎么做,该以什么办法更好地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驻村没多久,我也正在探索村里的发展之道。我给自己明确了目标:马户屯村就是我的家,我就是这儿的人,一定要用自己的双手,让大家的日子越过越好!
(本报记者 何 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