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民政部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2018年第一季度全国结婚人数301.7万对,同比下降5.7%。如果与5年前全国同期结婚人数的高位428.2万对相比,2018年一季度已经下降了29.54%。其中,浙江一季度结婚率仅0.61%,位居全国省市倒数第二位,仅次于上海的0.45%。所谓结婚率,是指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平均每千人口中的结婚对数。
上周公布的《2017年浙江省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浙江省结婚登记数量连续5年呈下降趋势。2013年浙江省结婚人数42.22万对,2017年这个数字下降至34.44万对,比上一年减少2.24万对。“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一中国传统理念正悄然发生变化。
“结婚很重要,但不能将就”
婚龄推迟,是当前结婚人数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与“60后”“70后”相比,“80后”“90后”的婚姻观念明显发生改变:晚婚或不婚等现象越来越常见,婚姻不再是某个阶段必要的人生经历,而是个人的自由选择。今年3月,杭州市民政局发布2017年婚姻登记数据,杭州男女结婚年龄越来越晚了。去年,杭州男性平均结婚登记年龄33.1岁、女性31岁,与2016年相比均晚了1.3岁。
今年30岁的小赵与女友恋爱长跑7年,但近期没有结婚打算。“一方面是因为工作还在起步阶段,另一方面结婚成本太高,还没攒够‘老婆本’。”关于什么时间结婚,两人有着共同的想法,先立业再成家,等工作稳定、经济宽裕后再考虑结婚。小赵说:“两个人在一起最重要的是开心,我们不想为了结婚而结婚,给生活增添不必要的压力。”
此前,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统计年鉴2016》显示,我国20岁至39岁的独居青年约有2000万人。这些“空巢青年”中,多数都是单身人士。今年28岁的杭州人张青就是其中一员。
张青在杭州一家事业单位工作,家境和自身条件都不错,没有恋爱经验的她自称“母胎单身”。去年,张青父母开始着急了,瞒着她去万松岭相亲角“找女婿”,她自己相亲也见了不少男生,但很少能遇到“对的人”。面对这个结果,她却很坦然:“我身边很多同学都是单身,不是觉得婚姻不重要,而是因为很重要才更不能将就。”
结婚率走低原因有多种
从民政部公布的数据可以发现,结婚率在全国不同地区有明显差异,呈现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结婚率反倒走低的趋势。
北上广等经济发达地区结婚率普遍较低,结婚率最低的5个省市分别是上海、浙江、天津、江西和山东,结婚率均在0.63%以下。结婚率较高的5个省份分别为贵州、安徽、西藏、青海、河南,结婚率均在0.91%以上,而这些地区人均GDP都相对较低。
浙江省婚姻家庭协会常务副会长谢需认为,结婚率逐年下降有多重原因。“上世纪90年代起我国人口出生率持续走低,而如今这批‘90后’成为婚恋市场的主力军,这是结婚人数下降的最主要原因。”谢需说,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年轻人的婚姻选择。
“成年人口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不断增加。一个大学生本科毕业23岁左右,有的还会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工作、成家的年龄也会相应推迟。”谢需说,这些大学生毕业后不少选择留在读书的城市打拼,高强度的工作、高房价、子女的教育成本又会让婚姻“可望而不可及”。
此外,随着婚姻观念的转变,近年离婚率也在持续上升。在《2017年浙江省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2008年至2017年全省离婚人数呈逐年递增趋势,2017年全省共办理离婚登记13.29万对,比上年增加1万对,增长8.1%。杭州市2017年婚姻登记数据显示,去年杭州市离婚登记的有24740对,比上年增加17.6%。也就是说,去年在杭州平均每天有68对夫妻离婚。“离婚人数的增加,让人们对婚姻产生负面印象,因此结婚会更谨慎。”谢需说。
多位专家表示,结婚人数逐年下降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一定程度上表现了社会对于多元化婚姻观念、个性化婚姻选择的包容度不断提升。
青年婚恋需全社会重视
有分析认为,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受适婚年龄人口数量和结构变化的影响,结婚率仍可能持续走低。面对这一现象,有专家担忧,结婚率降低最终将加快社会老龄化进程速度,影响未来国家经济发展。
浙江是全国最早进入人口老龄化的省份之一。前不久,省民政厅发布《2017年老年人口和老龄事业统计公报》显示,浙江老年人口总数由2007年底的698.52万人,增长到2017年底的1080万人,老龄化系数由2007年底的15%提高到2017年底的21.77%。“在我国,结婚率直接影响生育率,进而影响人口数量和结构。如果未来结婚率持续下降,势必进一步加深浙江省老龄化社会的问题。”谢需说。
“做好青年婚恋工作,不仅直接影响青年的健康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谢需认为,结婚率下降的现象应当引起重视,要积极出台政策鼓励年轻人结婚生育。去年4月,国务院印发《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将青年婚恋作为青年发展的重要领域,明确要为青年婚恋构建起健全的社会支持体系。其中,提出要加大对大龄未婚青年等重点青年群体的服务力度,尊重差异与个性,提高服务针对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