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打造"居家经济、炕头经济" 山西广灵巧娘打响脱贫三张牌
作为山西省十个深度贫困县之一的广灵县,近年来,该县积极引进、扶持、鼓励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小制衣、小编织、小手工等一大批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全县范围内遍地开花,直接带动了当地农村妇女脱贫增收。
“广灵剪纸”手工产品享誉海内外,当地妇女被亲切地称为“广灵巧娘”。
“广灵巧娘”们正在编织柳编制品
“巧手”编出幸福生活
刘金萍是广灵县一斗泉乡后山窑村民,自幼喜欢编织的她于2013年发起成立了“巧娘宫”手工编织合作社带领村里的13名妇女尝试通过勤劳的“巧手”摆脱贫穷的面貌,从一个手工作坊干起,一步一个脚印做到一个手工编织的龙头企业。
蕉山乡八角地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张桂兰一大早就忙活起来了,玉米皮、蒲草在她的手里变成了一件件造型别致的沙发坐垫、茶盘等手工艺品,足不出户坐在自家的炕头上轻轻松松就把钱给赚了。
“广灵巧娘”李小红正在编织柳编制品
“张桂兰是从2015年开始学的手工编织,如今已经是熟练工的她,每个月可有2000多元的收入,这就是我们县里的‘炕头经济’也叫‘居家经济’。”巧娘宫合作社负责人刘金萍说。
去年,广灵县积极扶持小编织、小制衣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规划建设了扶贫产业手工业园,解决了贫困群众收入单一、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
“没有县委、政府的大力扶持就没有‘巧娘宫’的今天,入住手工业园区,我们省去了建厂房的钱,每年只交租金,我们就能够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到企业的经营和销售中。如今,合作社的环境好了,更加坚定了我带领姐妹们过上幸福的好日子的信心。”刘金萍高兴地说。
“广灵巧娘”正在制作仿古灯笼
位于县城的旭隆工艺品制作有限公司的仿古灯笼制作车间里,培训老师闫海珍正在给学员们讲授制作仿古灯笼的技术要领,来自壶泉镇西关村的建档立卡户王金平学得很认真,“这门手艺,确实很难学,没有一定的技术还真不好弄,铁丝来回绕,绕的眼花缭乱的。学了一段时间,慢慢掌握技巧后,也不觉得难了。”聊起制作仿古灯笼来王金平感慨地说。
据闫海珍介绍,制作仿古灯笼考验的是一个人的耐心,只要有耐心就一定能够学会,这种仿古灯笼在市场上很紧俏,特别是作为旅游纪念品销路特别好。今年,公司先后在望狐乡设立了仿古灯笼加工点,在壶泉镇、作疃乡等乡镇开展了仿古灯笼的技术培训,目前已解决当地建档立卡贫困户200多人的就业问题,每人每月收入在2000元左右。
“巧手”裁出精彩人生
一大早,刘翠绢就来到位于乡里的易地扶贫安置点内的丽园服装加工厂,“刷脸”签到,到库管处领取面料后便开始了一天的忙碌。“我来丽园已经两个多月了,以前没干过缝纫。在这儿打工每个月可以有1500多元的收入,家里买菜买面的钱就有了,整个人也精神了许多。”刘翠绢一边干着手里的活儿一边说。
易地扶贫搬迁点——丽园制衣项目
今年以来,广灵县在做好易地扶贫搬迁的同时,积极破解“易地扶贫搬迁如何留得住人”的难题,提前谋划易地扶贫搬迁点的产业帮扶项目,做到“易地扶贫搬迁到哪,产业帮扶项目就跟到哪。”同时,出台优惠政策,主动对接、积极引进相关产业帮扶项目,并纳入易地扶贫搬迁的全过程,通过小制衣、小手工等小项目撬动起扶贫大产业。
广灵县鸿棉制衣公司是一家成衣加工企业现有员工900余人,其中女职工500余人、建档立卡贫困户319人、残疾人36人。
“广灵巧娘”们正在加工服装
目前,鸿棉制衣的“扶贫车间”已经延伸到农户的炕头上,带动农村妇女通过小制衣实现脱贫。公司负责人魏丙先说:“别小瞧我们这小小的制衣,我们也能赚外汇哩,最近刚给美国的一家公司发了一批货,客户对我们的质量很满意。党的十九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有各级政府对我们企业的支持,在带领姐妹们摆脱贫穷帽子上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发挥我们的作用。”
“巧手”剪出锦绣前程
“广灵剪纸”作为全国民间剪纸的三大流派之一,以其独具一格的造型和技法自成一派。
长期以来,一家一户式的作坊经营限制了“广灵剪纸”的发展,从2007年开始,广灵县委、县政府筹建广灵剪纸文化产业园区,同时建起了全国首家广灵剪纸艺术博物馆,逐渐形成了文化和旅游融合的集设计生产、教学研究、旅游观光、展览销售于一体的剪纸产业链。
今年已经37岁的蕉山乡中蕉山村李海林,身高只有1.3米,和母亲相依为命,由于身体的原因不能干重体力活,通过参加免费的剪纸培训,李海林已经熟练掌握了“广灵剪纸”的全部制作工艺,每个月可以有2000多元的收入,成为全家的主要收入来源。
如今,一个小小的“广灵剪纸”已扩大到8000多个品种,产品出口20多个国家和地区,带动当地6个乡镇2400人就业,年产值在2000万元左右,过去家家户户窗户上贴的“窗花”已然成为当地贫困户脱贫增收的一把“金钥匙”。
“广灵巧娘”正用自己的“巧手”发挥着妇女半边天的作用,诠释了“居家经济”“炕头经济”同样能够带动贫困户实现脱贫。
现如今,“广灵巧娘”已经不单单是广灵妇女专有的名称,而更多的是全县贫困户用勤劳的双手甩穷帽、拔穷根,自我发展的一种集中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