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全国各地资讯 » 重庆 » 大渡口 » 正文

全球报道:借力大数据建页岩气无人值守站节约投资1300万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7-11  来源:人民网
核心提示:原标题:借力大数据建页岩气无人值守站节约投资1300万调控中心员工在观察各气站平台运行状况无人值守的采气平台 受访者供图从采

原标题:借力大数据建页岩气无人值守站节约投资1300万

调控中心员工在观察各气站平台运行状况

无人值守的采气平台 受访者供图

从采访车上下来,记者被眼前的场景惊呆了。没有机器轰鸣、尘土飞扬的景象,眼前绿意盎然,农田环绕中,有一隅被护栏围住,这是中国石化江汉油田涪陵页岩气田焦页1号平台,4口数字化管理的无人值守气井在静悄悄地运转着。据介绍,涪陵页岩气田一期产建区信息化建设已经全面完成,已投产集气站均可实现无人值守,目前已在70%的集气站实行。

信息化建设 油田应急处置一刻钟到场

“老油区信息化就好比初代机器人一样,要进化成更加智能的阿尔法机器人,就需要接受庞大的进化、改造工程,“气田可是遇上好时候了!”焦页69号集气站,班长王宏图过去在清河、江汉油区工作多年,对气田信息化程度之高感触颇深。

中石化重庆涪陵页岩气勘探开发有限公司技术中心主任郭战峰表示,和老油区改造受到诸多因素制约不同,涪陵气田信息化建设借鉴国内外数字化气田建设经验,一开始就立足高起点,顶层设计以物联网为起点,将气田信息化分为三大系统进行建设,即SCADA系统、通信及安防系统、信息系统。一期产建区域面积588平方公里,铺设主干和支线光缆300多公里,实现生产数据的实时采集、传输,远程自动控制、视频监控、在线监测等功能,生产管理由人工巡检、逐级反映、经验管理向生产过程实时监测、动态指挥等方式转变。

随着气井数量不断增多,站点分布广、气井调产频繁、管理工作量及难度逐渐增大,涪陵页岩气田按照“应急处置到达现场时间小于15分钟”的原则布设巡检站。“当有人晃动或是跨越采气平台周边防护栏时,周界防御系统会自动报警,并将摄像头切换到发生入侵的位置,调控中心可以第一时间发现异常情况。”焦页1号巡检站班长汪斌说。

借力“大数据”

集气站节约投资1300多万元

“气田开发之初,为了提取20多口气井的数据参数,我往返井场、各个科研单位和部门,走了不少冤枉路。”涪陵页岩气公司技术中心的杨宗桂已经从事了多年油气场动态分析研究工作,他用鼠标点着电脑,欣喜地告诉记者,如今只要登陆气田信息化平台,数百口气井的相关数据便可逐个核实,制成表后,电脑跑了参数一目了然,整个过程可以用秒计算。此外,即使远离气田千万里,依托手机APP客户端,拥有相关权限的人员可以实时掌握气田钻井、压裂、试气、采气的动态参数,为管理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把气田‘装进’计算机,数据多‘跑腿’,人员才能少跑路。”郭战峰表示,公司基于虚拟化技术,建立了IT基础设施云,扩展基础设施的计算能力和存储能力。通过建立大数据库,满足大量的生产和工程施工实时数据的存储及调用。依托勘探开发一体化信息平台,以及相关权限设置,既加强了气田信息保密工作,也打破了各部门、各专业之间的壁垒,让资源共享、互通成为可能,从而帮助科研人员从繁杂的简单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对海量信息的“深度挖掘”中。“目前实施的气田增压开采方案,我们对上百口气井的动态参数进行了对比分析,假如没有信息化支撑,需要多人去跑数据简直不敢想象。仅一期产建区集气站实行无人值守后,就可减少人力成本和生活配套直接投资1300多万元。”郭战峰说。

搭乘“智慧云”

推进气田新变革

尽管涪陵气田信息化建设成绩斐然,钻井三维地质导向、水平井轨迹控制、三维可视化分析与展示、自动轮换计量、产量自动劈分等业务功能均居行业领先地位。但许多受访者表示,其距离真正意义上的“智慧气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智慧气田是数字气田的升级版,除了要实现信息采集、入库、形成曲线报表等基本功能外,还要求数据会“说话”,能够自动对海量信息数据分类分析,产生解决方案,指导生产。如智能调配生产,配产计划下达、流程自动执行、控制;井运行智能管控和诊断,实时优化,水合物生成条件的判断预测;集输智能管控,管线腐蚀、泄漏智能诊断;设备智能管理,仪表智能诊断……此外,大投入能否带来足量的回报,管理理念的革新,人员知识结构的变革,跨学科和具有综合分析能力人才的培养,同样是企业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涪陵页岩气公司副经理黄仲尧告诉记者,如今,高度自动化、可视化、集成化、流程化、模型化为特征的涪陵页岩气信息化气田已经建成。下一步,涪陵页岩气将在气田的井、站、管网生产自动化,数据处理及分析方面进行智能化提升,以提高采收率、降低成本,提高安全预警以及应对能力,实现生产管理效率和效益的双提升,为企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能化支撑。

都市传媒记者 陈竹

(责编:陈易、张祎)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