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主动加压,上海五年内基本打赢“蓝天保卫战”
本报首席记者 张懿
最新出台的一份政府文件,展现了上海“主动加压”,打造生态之城的决心。根据 《上海清洁空气行动计划(2018年—2022年)》,全市 2020年PM2.5的年均浓度目标比两年前的“十三五”规划低了 12%;同时,该《计划》提出,2022年,全市空气质量要实现年均“优”的目标——从这个意义上出发,通过这五年的努力,上海可以说将基本打赢“蓝天保卫战”。
PM2.5浓度是最为社会所关注的环境评价参考标准。上海上一次发布《清洁空气行动计划》是在2013年。当时按照国家要求,上海部署了一系列减排与治理措施,提出在2017年使得PM2.5比2013年下降20%。事实证明,五年“蓝天保卫战”成效显著,2017年,全市PM2.5年均浓度较2013年下降37%,超额完成任务。
就在这几天,市政府又向社会公布了最新的 《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对仅仅两年前发布的“十三五”规划确立的空气质量改善目标,又做了大幅提升。根据新版《计划》,2020年,全市PM2.5年均浓度目标从“十三五”规划的 42微克/立方米向下调整为 37微克/立方米。与 2015年 PM2.5年均浓度53微克/立方米对照,这意味着上海“十三五”时期 PM2.5的降幅,从原先的11微克提高到16微克,增幅达到45%。
更值得关注的是,新版《计划》首次亮明了上海空气质量达标的时间节点——2022年。届时,全市PM2.5年均浓度要力争降到35微克/立方米以下。35微克/立方米可以说是一个里程碑指标,是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的门槛。当一天中的PM2.5实时浓度不超过35微克/立方米时,就代表当时的空气质量是 “优”;当PM2.5年均不超过 35微克/立方米时,该地的空气可以说基本让人满意。
为达到这两个阶段性目标, 《计划》在六大领域部署了近90项治理行动和40多项保障措施。简而言之,今后五年上海的大气环境治理有三大特点:更突出PM2.5和臭氧污染的协同控制,更突出源头防治和结构调整,更突出精细化管理。
记者注意到,上海这次对能源消费总量与煤炭消费总量提出了 “双控”要求,特别是煤炭, 《计划》要求全市 “禁止新建燃煤设施”,不同于五年前,这次的表述没有留下任何余地。总体上, 《计划》为2020年全市的能源消费划下了多条红线,包括全社会总能耗不高于1.24亿吨标准煤,煤炭消费总量至少比2015年削减5%,煤炭占一次能源的比重不超过30%——全都低于去年发布的“十三五”能源规划,同样体现出上海在 “节能减煤”上的决心。
产业和交通是未来五年上海治污与减排的重点领域。《计划》对相关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的治理都给出了路线图、时间表。特别是 VOCs(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治理,五年前的《计划》对此着墨不多,仅寥寥几笔;而新版《计划》却用了2000多字来仔细部署,充分体现“精准打击”“精细管理”的特点。事实上,VOCs与臭氧超标高度相关,而在去年上海所有污染日中,以臭氧为首要污染物的日子占了58%。
对普通市民来说,交通运输领域的治污举措特别有感知度。为控制机动车尾气排放,新版《计划》明确了两个重要的时间表——今年10月1日起,全市将供应“国六”标准车用汽柴油,低于此标准的油品将停止销售;明年7月1日,实施机动车“国六”排放标准。此外,全市新能源汽车推广还将加速,未来三年,上海新能源车的推广数量下限分别是4.3万辆、5万辆、6万辆,逐年上升;到 2022年,全市所有公交车、新增出租车和市内货车都将使用新能源车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