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大湾区写入浙江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不久前,浙江正式发布大湾区建设路线图。
浙江大湾区怎么建?这一直是各界关注的热点。近日,由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和浙江工业大学共同举办的浙江省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上,与会专家学者聚焦大湾区建设,展开了一场头脑风暴。本次年会的主题为——“大湾区时代:新动能与新格局”。
“湾区,与其说它是一种区域经济,我更愿意把它称作一种新的经济空间,从经济空间的角度来理解湾区经济,可能会带给我们一些新的视角、一些新的思路。”省社科联党组书记盛世豪一直关注湾区经济的研究,他在报告中如是说。
在湾区建设发展里,现实空间就是湾区空间,虚拟空间就是全球网络,包括城市网络、产业网络,这两大网络怎么在湾区经济这个点上发挥集聚作用?盛世豪认为,湾区经济具有开放、包容等特质,但是最大的特点还是创新引领。
打造世界级大湾区必须要有产业支撑,实体经济是重中之重。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余淼杰教授说,不论是长三角还是粤港澳,大湾区的工业基础都很雄厚,发展大湾区经济应该注重虚实结合,实主虚从,以实带虚。
对标世界级大湾区,浙江大湾区的特点何在?浙江工业大学中小企业研究院刘道学在报告中提到,纽约大湾区金融很发达,旧金山大湾区科技领先,东京产业特色明显。“我们大湾区特色和亮点是什么?根据我们的研究,我认为是新经济、数字经济。”刘道学认为,尽管我们和日本相差的很远,但是开始是从港口经济,然后到工业经济,到服务经济,然后到创新经济,总体上趋势还是一致。
不论是粤港澳大湾区,还是当前正加速一体化的长三角地区,交通网络建设都是显而易见的短板。盛世豪提到,现在的轨道交通跟高速公路主要解决点对点的问题,从空间利用上来讲不利于创新,不利于包容。“一个创新的交通空间资源需要开放,需要在这个沿线的两边都能享到快捷交通所带来便利。”
就粤港澳地区交通网络现状,中山大学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副主任袁持平曾经做过一次调研,他在咨询报告中称,粤港澳大湾区最大短板之一就是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在直径为一百多平方公里的区域内,东京和纽约一小时都市圈非常便利。而粤港澳,现在实际通行情况,最远点之间要3个小时甚至更多。
长三角地区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中国发展研究院负责人陈宪指出,在长三角一体化推进当中,基础设施特别是轨道交通,还存在很多短板。曾经在日本学习的刘道学对此也有切身感受,他说:“东京湾一体化经过二三十年,我们通过同城化带动一体化,目标更具体。如果是一小时交通圈打通,中间很多信息、创新、交流都能够更加顺畅。”
此外,记者还注意到,会上发言的专家不约而同提到的还有湾区的环境保护问题。专家表示,大湾区要建立有法可依的生态保护机制。刘道学提到,比如日本东芝、三菱等大企业集团,也存在污染问题,最后开发出尖端环保领先技术的也是他们。“这是企业主体参与环境保护,还应该有市民共同参与,而不只是行政主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