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绿水青山的生态价值
何为生态产品?
生态产品是指生态系统为了维系生态安全、保障生态调节功能、提供良好人居环境而提供的产品,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供给服务类产品,如水产品、中草药、植物的果实种子等;二是调节服务类产品,像水涵养、水净化、气候调节等;三是文化服务类产品,如休闲旅游、景观价值等。
今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武汉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座谈会。会上,习总书记表扬了丽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实践工作。5月18-19日,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在北京召开,习总书记又一次在讲话中提到丽水,点赞丽水不片面追求GDP,而注重GEP研究,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试点探索。
回首2017年10月1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完善主体功能区战略和制度的若干意见》,明确在浙江、江西、贵州、青海等四省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并提出未来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生态补偿的资金安排,要向生态产品价值好的地方倾斜。这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第一次正式提出。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就是践行“两山”理念的关键核心路径,是协同落实中央生态文明建设、扶贫攻坚,特别是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的结合点、转换点。
通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探索,丽水推进了浙江(丽水)绿色发展综合改革创新区建设,努力寻找着“两山”转换的“金钥匙”。
随后的2017年11月,国家发改委专门组织调研组到丽水进行专题调研,对丽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探索做法给予了高度肯定,并鼓励丽水深化实践,为全国提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丽水经验”。
助力“两山”高效转化的服务渠道
绿水青山如何转化成金山银山?丽水人民有自己一套服务渠道。
山区农民搬迁致富,成为了丽水扶贫改革的三大模式之一。
一大批山区农民搬迁至基础设施较好、产业相对发达的中心村、中心镇和县城,促进了农村人口集聚和城镇化发展,全市城镇化率从2000年的33.1%提高到2016年的58%。
搬迁的农民通过在家来料加工,外出劳务输出,上山规模承包,下田特色经营,合伙创办企业,就地进厂打工,手拿丽水脱贫致富“老三宝”(种植业、养殖业、外出务工),又拿起了丽水脱贫致富的“新三宝”(民宿农家乐、农村电商、来料加工)。
搬迁后比搬迁前,丽水下山移民户均收入增加1.65万元,人均增加3587元。2017年,丽水农民收入18072元,增长9.8%,增幅连续9年浙江省第一,有力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的丰富内涵。
战略性支柱产业——生态旅游业捧出了“金饭碗”,近年来,丽水全域旅游持续高速增长。
2015年12月高铁开通至2017年的一年多时间里,全年旅游总收入是2015年的1.5倍。
2017年,全市农家乐民宿共接待游客2787.8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25.6%;实现营业总收入31.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4%。截至目前,经由高铁到丽水的游客高达600多万人次。
“丽水山耕”成为了农业版的“浙江制造”。
山耕品牌价值高达26.59亿元,在中国农业区域公用品牌百强榜排名第64位。此外,“丽水山耕”品牌成功注册为全国首个含有地级市名的集体商标,以政府所有、生态农业协会注册、国有农投公司运营的模式,建立全产业链一体化公共服务体系。
“丽水山耕”品牌横空出世后,全市生态农业协会新增入会企业314家,协会会员总数达590家;新增参与“丽水山耕”母子品牌运作商标258个,总数达555个;新建“丽水山耕”合作基地1008个;新培育“丽水山耕”背书农产品707个,销售额达35.7亿元,产品溢价率超过30%。
打通渠道天地宽。2017年,丽水网络零售额达259.80亿元,增长39.4%,其中,农特产品网上销售额92.32亿元,同比增长40.1%。2017年,全市实现跨境网络零售出口4.1亿元,全市在速卖通、亚马逊、EBAY等平台上活跃网店有500余家。
丽水农村电商模式输出全国,惠及中国亿万农民。
集培训、指导建设为一体的丽水电商模式,开始立足本地,服务全省,走向全国。丽水人的电商市场越做越大,从最初与浙江毗邻的福建、江西等地,发展到西至西藏、北至黑龙江、南至海南等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50多个县。
量化“绿水青山”价值的产品体系
生态产品价值(GEP),可以定义为区域的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的最终产品与服务价值的总和,其重点在于量化“绿水青山”的生态价值。量化价值,需要体现权威性、原真性和方法的科学性。
丽水,把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改革的重点落在了基层实践上。
自然资源可以“变现”,正所谓“活树变活钱、水流变资金流”。
丽水市森林覆盖率高达81.70%,为了让全市2100万亩森林“活树变活钱”“叶子变票子”,丽水市以森林资源信息为基础,为20万户农户建立了“林权IC卡”,评估出每一片森林资源资产价值,评估到户资产总额突破100亿元,农户可凭此卡到银行贷款。
同时,丽水市还积极探索生态公益林预期补偿收益质押贷款,为农户融资提供贷款担保。2017年新发放林权抵押贷款28.3亿元,累计放贷202.2亿元。9年来,全市林权抵押贷款余额总量一直占全省一半以上份额、居全国各地市第一。
丽水首创“河权到户”治水模式,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将河道管理权和经营权分段或分区域承包给农户,把河道日常保洁与管理工作责任落实给承包人。
通过生态鱼类观光或是结合农家乐发展等形式,承包人实现了溢价收益,预计每公里河道年均增收8000元以上,真正实现把原有的河道“管起来、美起来”,最终实现农民“富起来”。
这个“全民治水”案例,也入选了中国水利“2015基层治水十大经验”。
身份体现“身价”,“农民变股民、资产变资本”。
丽水市全面完成2727个村的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220万农民变成了“股民”,量化资产13.9亿元,累计分红近6110万元。
截至2018年6月末,全市两权(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分别为49.39亿元、7.08亿元。同时,丽水探索推出茶园、石雕、农副产品仓单、股权、农村水利工程产权等抵(质)押贷款产品,五类抵押贷款余额截至目前已达到10亿多元。
诚信亦可贷,“信用变信贷,村里变城里”。
丽水市建成村级担保组织196家,累计为农户贷款担保11亿元;成立村级资金互助会408个,入会农户2.8万户,累计借款2.2亿元。
丽水市在全国率先实现农村基本金融服务不出村,已累计办理取现、转账业务482万笔,金额超过26亿元,惠及农民150万人。
奔在极具丽水特色的改革之路
改革激发创新活力,丽水推进“三大创新”“三大试点”“三大示范”,以此为支点,撬起了由绿水青山转化而来的“金山银山”。
“三大创新”,主要是指生态功能区调整创新、农民异地转移创新和林权体制改革创新。
围绕“在哪里发展”,丽水制订出差别化的区域开发和环境管理政策,实行生态功能区小区化,分为禁止准入区、限制准入区、重点准入区、优化准入区。其中重点准入区、优化准入区只占总面积的3.98%和0.99%。
围绕“人往哪里去”,丽水以生态核心区、高山远山、地质灾害点为重点,大力推进整村搬迁和小规模自然村撤并,让位于生态,涵养环境。
据统计,2000年至今,全市共搬迁农民约32.64万人。2017年以来,组织开展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大搬快治”,并实现向“大搬快聚”转变,目前完成搬迁除险25682人,搬迁安置(安居)14535人。
围绕“钱从哪里来”,丽水致力于解决林业史上盘活森林资源资产和农村信贷史上以林权为抵押物两大难题,率先在全国试行林地经营权流转证制度,率先在全国试行林地信托贷款制度,率先在全国建立林业信息集成(一本图)系统,率先在全国建成省级生态公益林1278万亩,试行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贷款制度。
三大国家级“试点”,已在丽水深入人心。
低丘缓坡开发利用试点,早在2011年底就获国土部批复,多年来,全市累计投入资金103亿元,完成土地征收5.2万亩,用地报批5.2万亩,场地平整5.2万亩,很好地完成了山区市向低丘缓坡要绿色发展空间的任务。
农村金融改革试点,2012年3月获批,试点重点破解“三农”需求大、融资难,城乡差距大、普惠难的农村金融难题。
扶贫改革试验区在2013年1月获批,重点推进搬迁扶贫、产业扶贫、社会扶贫,着重建立精准扶贫的技术规范体系,积极扶持壮大茶叶、食用菌、高效笋竹林等百亿级产业,打响了缙云烧饼师傅、云和师傅、松阳茶师等劳务品牌,实现来料加工在全市173个乡镇,2724个行政村全覆盖。
“三大示范”突出了党委政府的示范引领作用。
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突出两个重点的示范引领作用: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领导干部评价考核体系,探索健全自然资源产权、资产管理和监管体制。
为此,丽水市组织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制订出台《丽水市生态环境损害党政领导干部问责暂行办法(试行)》,全市5个园区列入省级以上循环化改造示范园区,试点河权到户改革,以凤阳山-百山祖为核心,高起点规划建设国家公园,全力建设“美丽浙江”大花园最美核心区。
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把丽水当作一个大景区,促进旅游全区域、全要素、全产业链发展,推动农旅融合,走休闲养生路线,发展民宿、农业观光、农事体验旅游项目,打造有机农产品、民俗演艺精品节目等。
农村电子商务创新区,坚持电商化营销模式,在全国首创乡镇级农村电商服务中心“赶街”模式,实现“消费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让农村居民在村内实现购物、售物、缴费等一站式办理。
如今,“赶街”模式已经覆盖全国17个省、42个县,建设超过8200个赶街村级电商服务站,实现移动端服务站点逾半数覆盖。
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20个“中国淘宝村”,7个县(市)入选“全国电商百佳县”,数量居全国第一。
增厚“绿水青山”底色的制度供给
主要污染物年排放总量收费制度、完善出境水水质财政奖惩制度、森林覆盖率、林木蓄积量奖惩制度、提升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生态环保财力转移支付与“绿色指数”挂钩制度、省内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和“两山”建设财政专项激励政策……
浙江绿色发展奖惩机制在丽水大地“生根发芽”。这些全省范围内的“规定动作”,并没有减少丽水对增厚“绿水青山”底色所给出的“自选动作”。
丽水市对资源科学利用进行有益探索,坚持开发与保护两个成果一起抓,真正意义上实现了“该保护的严格保护好、该开发的科学开发好”,如低丘缓坡开发利用减少了对城镇周边及平坝地区优质耕地的占用。
生态溢价效应催生经典案例。
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水源、宜人的气候提升了丽水绿色发展的质量。丽水滩坑水电站,审批取水量为34亿立方米,年发电量10.2亿度。经过近十多年来的封山育林,水源涵养,据测算,近10年的年均可用水量超40亿立方米,年发电量为12.2亿度,比预期增加了整整2亿度电。
2010年,上市公司科伦药业并购丽水市所属龙泉市国镜药业,主要是看中龙泉生态环境优越,降低了过滤器更换周期,系统维护费下降近60%。
组建成立全国性的绿色产品价值评估公司,设想成立国家“两山”学院,梳理生态产品目录清单,深化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的研究……作为“两山”理念的坚定执行者,下一步,丽水将把丽水生态产品功能空间分为物质供给区、调节服务区、文化服务区3大类,在重点衔接主体功能区划、生态功能区划、生态保护红线等重要空间规划的基础上,科学编制丽水空间功能分区开发保护规划方案。
科学谋划,方案先行。丽水将在不断完善着绿色发展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过程中,为“全国一盘棋”贡献着丽水智慧、丽水元素、丽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