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全国各地资讯 » 上海 » 正文

全球报道:上海制造“金牌火箭”助推中国航天梦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7-30  来源:人民网
核心提示:人物小传:洪刚,1976年3月出生,浙江淳安人。大学一毕业就加入到上海航天人的队伍,开启20年追梦旅程。在科技强国和航天强国梦

人物小传:

洪刚,1976年3月出生,浙江淳安人。大学一毕业就加入到上海航天人的队伍,开启20年追梦旅程。

在科技强国和航天强国梦想的激励下,洪刚一直致力于运载火箭事业的研究,35岁被任命为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副总设计师,这款火箭40次发射全部成功。如今他是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总设计师、运载火箭动力及总体技术专家,为空间科学发展和国防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洪刚的逐梦航天之路,恰逢改革开放后中国航天从小变大,由弱到强的40年。当前,上海正在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改革开放也将再出发。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期待着洪刚和他的团队研制的火箭能够越飞越高,为中国航天强国梦想再立新功。

 

2005年洪刚取得上海交大硕士学位

 20年前的1998年,出国、下海、去外企是当时大学毕业生的热门选择。作为哈尔滨工业大学的优秀毕业生,我也有很多选择,但内心却认准了航天,于是结缘火箭,结缘上海航天局。

在老一辈航天人接续传承的航天文化熏陶下,我从一名普通技术员干起,把全部精力扑在了工作上。从阀门设计,到动力系统设计,再到负责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整个型号的研制,一步一个脚印,我脚踏实地的付出也获得各方的认可——33岁时被任命为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总师助理,35岁时被任命为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副总设计师。

在这过程中,我深感,改革开放带给中国航天的,不仅仅是资金的支持,更多的是无形资产。管理创新、效率意识、以人为本等伴随改革开放诞生的先进理念,就像源源不断的推进剂,为中国航天事业提供着强大的助推。

几十年来,持续的技术改进和管理创新就像血液一样深深地融入在我们的型号队伍中。运载火箭设计工作是一个不断精益求精的过程,一次在发射场火箭冗余控制系统的首次应用测试中,相当于火箭“大脑”的计算机(备份机)3块CPU输出数据显示不一致。虽然3块CPU中只要有2块正常是不影响系统运行的,况且又是备份机,而且测试问题的归零期限很紧,但从事航天工程要有大海捞针的精神,保证产品的零缺陷、零故障。而后整个团队进入到了紧张的排故试验阶段,在对温度、通电时长等众多因素进行反复测试和分析后,最终成功排除故障确保了火箭发射试验的成功。

正是对产品高可靠性的执着追求让我们在国际市场赢得了一席之位。2011年,我和团队带着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与俄罗斯第聂伯火箭、日本的H2火箭同台竞标,争取土耳其的GK-2卫星发射服务,团队顺利拿下了发射服务合同。然而在进一步交流后发现,卫星的频率与火箭的固有频率接近!这意味着星箭频率完全吻合会引发共振,导致星箭之间力学环境不兼容。这个问题一般通过改变卫星频率来解决,但土耳其方不愿意改变卫星频率,决定将第一轮的竞标结果废除,重新竞标。

不轻言放弃。经过反复研究,在近200封邮件、十几次视频会议、4次飞赴土耳其协商和3次低冲击改进摸底试验之后,我们最终赢得了土耳其方面的信任,在第二轮竞标中再次获得GK-2卫星的发射服务合同,在国际市场谋得了一席之位。

2012年12月19日,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将GK-2卫星准确送入预定轨道,实际入轨倾角的偏差值只有0.003度,比一般设计要求提高了30多倍,也比合同的要求高出了一个数量级,创造了中国运载火箭入轨精度新纪录。

在庆功宴上,土耳其驻华大使激动地进行了长达30分钟的演说,为我国今后的国际商业发射树立了良好的国际口碑。如今国际发射市场上,卫星制造商、保险界和经纪人等业界人士,对“LM-2D”(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也从陌生到啧啧称赞。

洪刚上火箭确认工作质量

今年,距离长征二号丁首飞已经过去26年,但老兵不老,老当益壮。这几年,悟空、墨子、慧眼等网红卫星都是乘着长征二号丁座驾进入太空。回顾过去的20年,我对“日新月异,一日千里”也有了更深的感触。1994年至1998年前后,国家资金短缺,对航天的投入相对减少,航天事业门槛很高,因此人员流失严重。记得刚进所时,一个专业组就两三个人,上海航天局当时只有一个运载火箭型号,两三年才有一次发射任务,现在,仅运载火箭型号就有五六个,一年的发射任务达到十五六次,明年更是要达到近20次,还有其他预研和军民融合任务。如今人才济济,我当年所在的专业组现在达到二十几人,大多是30多岁的年轻人,朝气蓬勃,干劲十足。

洪刚在厂房给团队讲解火箭发射任务要求

从跟跑到并跑,再到如今的领跑,中国正以昂扬的姿态从航天大国向强国迈进,真有种今非昔比的感觉。可以说,如果没有40年来改革开放带来的综合国力的提升,没有国家对科技创新前所未有的重视,就没有中国航天的今天。我是这个伟大时代的见证者、参与者,我为生在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深感自豪。

(责编:邬迪、韩庆)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