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城市高处眺望,一条条绿道蜿蜒伸展,一座座生态公园与大厦高楼相映成趣,日渐清澈的内河给城市增添特别的灵气……这是环境更美的有福之州,带给人们的生态福利。
近年来,福州围绕“以人民为中心”理念,大力加强城市绿道、生态公园等生态产品供给,先后开通12条城市绿道、开放12座生态公园,全力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向往。同时,针对内河黑臭等生态欠账问题实施综合治理,通过创新PPP治水模式让内河成为城市里流动的生态风景线。
近日,福州出台《加快全域旅游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提出围绕“一道一园一湖”(休闲步道、生态公园、景观湖),打造全国领先、国际知名的都市生态休闲旅游精品。有福之州,正在向全世界亮出一张深以为傲的生态名片。
满城绿道,走出绿色幸福感
在鼓楼区,因为一条城市森林步道的出现,让很多市民在家门口就能登山锻炼的愿景实现了。
这就是荣获2017年“国际建筑大奖”、全长19公里的福道。“它是省内最长的一条步道,将梅峰山地公园和金牛山体育公园连通,实现‘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走在步道上,可以看到脚下低矮的林木与花草,充满绿意环绕感。”鼓楼区步道办负责人说,市民从梅峰山地公园出发,可一路走到江边,登高、观景、望江一路畅通。
如今,每逢节假日,福道必在朋友圈成为“网红”,还曾数次通过央视直播镜头在全国观众面前露脸。福道带来的绿色幸福感,是福州加速推进城市生态休闲绿道建设、满足人民群众对生态宜居城市向往的缩影。
“一方面,群众渴望更天蓝、草绿、水清的居住环境;另一方面,绿树大多集中在山上、河边,市民出门难见绿。”福州市园林局负责人说,为让市民充分享用绿色成果,福州发挥山、水、江、海等自然景观资源丰富的独特优势,大力实施绿道建设项目。去年春节前,光明港南岸休闲步道、飞凤山公园二期休闲步道、大腹山步道(一期)等12条休闲步道相继亮相,成为人们休闲新去处。
“每天早上,我从仓山的小区出门,一个小时步行里至少有40分钟走在公园和绿道。”市民李庆感慨说,绿道建成后,一路绿意盎然,上下班就像逛公园。
未来,随着绿道还将延伸出更多幸福感。“绿道的功能不仅仅是给市民休闲娱乐,还应把郊野的自然生态引入城市,拓展城市生态空间;串联魅力文化廊道,建设科普教育平台;对接公园景区,为游客提供更丰富的体验。”福州市园林局负责人表示,按“环城达山、沿溪通海、绿道串公园、顺路联景点”理念,福州中心城区已规划绿道132条,总长度超1000公里,目前已建成256公里。
处处公园,绘出城市高颜值
6月9日,2018年福州生态公园徒步大会举行。除了以晋安区牛岗山海绵公园和鹤林生态公园作为主会场,全市其他11个县(市)区也分别在各自生态公园举行分会场活动,共吸引10多万名市民参与其中。
今年春节前,全市12个生态公园集中开园,为福州市民送上分量十足的生态大礼包。“12个生态公园齐刷刷亮相,是市委、市政府对人民群众期待的积极呼应。”福州市领导表示,面对城区公园数量少、面积小、绿化弱等群众反映问题,去年5月,福州启动12个县(市)区生态公园建设,每个县(市)区各有一座,既统筹推进,又因地制宜,打造出四季花海、文化、体育等不同的主题亮点。
以鹤林生态公园为例,虽地处市区中心位置,但此前是一座堆满渣土的垃圾山,造成资源浪费。
为此,福州选择一条既能修复生态又能造福于民的新路——将垃圾山改建成生态公园。
如今,鹤林生态公园每天都迎来一批又一批前来散步、健身的市民。“这个公园位置好,旁边就是东二环泰禾广场、晋安区市民服务中心,办事、逛街之后来走一走,特别舒服。”市民潘帮森说。
鼓楼区福山郊野公园山景秀丽、仓山区高盖山生态公园四季花香、光明港生态公园体育设施完善……“12座生态公园总面积超500公顷,并配建总长51.36公里的休闲步道,为市民送去丰富多样的生态福利。”福州市园林局负责人说。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漫步有福之州,除了一座座堪称城市“绿肺”的大型生态公园,在山脚下、内河边、小区门口等地,还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各式公园,同样给城市增添绿意。其中,福州在全国首次提出的串珠公园建设理念,格外引人注目。
串珠公园,最大的特点就是全部建在市民家门口。今后,逛公园不用等周末去左海、西湖,只要有空闲,抬脚就到,真正做到让市民近距离享绿。去年至今,福州内河沿线已建成74个串珠公园,今年将建成三批共计168个串珠公园,让市民出门就能感受到高颜值的宜居环境。
水系治理,打造生态新家园
静静流淌的内河,给城市增添灵气。有福之州,共有107条内河,水网平均密度之大全国罕见,这曾是令人自豪的风景线。
然而,随着城市建设与发展,加上历史欠账较多,福州也患上内河污染、水体黑臭等城市病。尽管一直重视内河整治工程,并取得一系列阶段性成果,但由于历史原因与地形条件所限,福州水系仍被内涝与黑臭所困。
人民群众对内河黑臭现象的怒气,让水系治理成为等不及、慢不得的生态大事。2016年9月,福州打响城区水系综合治理之战,首先向43条黑臭水体吹响歼灭战的冲锋号。
针对顽疾,福州在水系治理中开出新药方——告别以往末端治理的旧思路,实施既治标又治本的全过程综合治理新模式。“针对黑臭水体,坚持系统、科学、管用的指导方针,实施沿河截污、内河清淤、管网清疏、把水引进来、让水多起来、让水动起来、让水清起来等7条治理措施,通过全方位、全过程治理,力争早日彻底消除黑臭现象。”福州市领导说。
截至去年底,43条黑臭水体共清淤约202万立方米,基本消除黑臭现象。今年初以来,工作重心转向沿河截污工程建设,沿河两岸拆出6米空地,将截污管埋设下去,所有污水进入截污管,再统一处理,从源头上将污染源拦在内河之外。此外,污染源治理、疏浚排水管网、打通断头河等一系列工程,也在如火如荼进行中。
同时,福州按“专业人干专业事、建设管理齐步走”的指导思路,确定由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PPP治水模式:将全市内河按流域打包形成7个项目包,项目全生命周期15年,实现设计、施工、管养一体化,并坚持效果导向,严格考核,按效果付费。
PPP模式让治理后的运营维护有了坚实保障。以福州黑臭水体治理代表作——台屿河为例,整治完工后,将由中国水环境公司后期运营维护15年,政府每年予以考核,达标才支付费用。“这样一来,后期的河道养护等环节就可以放心了,群众也能长久享受内河治理带来的生态福利。”福州市水务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台屿河项目负责人俞峰说。
水系治理,不仅消除了令人难以忍受的内河黑臭现象,还培育出崭新的城市风景线。未来,福州将充分利用沿河拆下来的6米空地,全种上大树,修建供市民休闲游玩的生态游步道,建设“水清、河畅、岸绿、公园美”的生态新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