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艰苦奋斗创造多项宁夏第一
这是宁夏农垦现代化挤奶车间。曾经生产出我区第一桶牛奶的宁夏农垦集团,如今已建起多个现代化奶牛养殖场。本报通讯员 程曦 摄
当年农一师官兵开荒的场景。
(均资料图片)
农田建设。
简泉农场首次实现机械化收割。
知青们在劳动。
“三个土坯安一口锅,两捆麦柴搭一个窝,吃在露天睡在露天。”这是原宁夏农垦事业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柳登旺刚来宁夏时的真实记忆。
今年88岁的柳登旺1946年参加革命,1949年随部队来到宁夏。1955年,部队番号撤销,全部转入农垦,柳登旺便成了农垦的一员。“当了7年兵,打了5年仗,剿了2年匪,做了一辈子宁夏农垦人!”这是柳登旺对自己一生的总结。
第一代农垦人依靠双手开荒造田40多万亩
柳登旺至今还记得,当时宁夏农垦所在地均是荒滩、沙丘地,四周没有人烟,只有无人开垦的盐碱白浆地,“冬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风吹石头跑,遍地不长草”。
“那时候啥也没有,没有房子没有床,战士们就在空旷的地方挖个大坑,坑里铺上麦草,四周插几根木棍,上面搭上草帘子,大家都睡在‘地窝子’里。”柳登旺说。他记忆最深的是1954年贺兰山暴发山洪,将墙都冲塌了,半夜战士们从睡梦中惊醒,才发现睡在水里。
虽然条件艰苦,但没有影响第一代宁夏农垦人战天斗地的创业。6000多名官兵在没有现代化工具的条件下,硬是背着背篓、拿着铁锹、抬着石夯、推着土车投入农业建设之中,开荒造田、兴修水利、建屋造房、植树造林。
“一天8个小时,风雨无阻,大伙后背磨破了,手上打出了泡,但没有一个人叫苦喊累。白天开荒种地、挖沟修渠,晚上还要学习。那段日子至今令人难忘,每每想起回味无穷。”柳登旺说。
如今,宁夏农垦60多万亩良田中,其中40多万亩就是靠着第一代农垦人的双手和毅力一锹锹挖出、一篓篓背出、一车车推出,昔日的荒山、荒滩、荒湖如今沟渠纵横、绿树成荫、良田阡陌。
一代代农垦人创造多个宁夏第一
作为全国35个王牌景点之一的5A级景区,沙湖如今家喻户晓,但谁能想到30年前这里只是宁夏农垦前进农场的一片渔湖。
1989年,柳登旺带领宁夏农垦人开发沙湖旅游景区。“我们这里自然条件好,有山、有沙、有水、有芦苇、有鸟,既有大漠戈壁之雄浑,又有江南水乡之秀美,比许多知名景区要美得多。”说到沙湖景区的开发建设,柳登旺满脸都是自豪。
“那时候人们都不相信我们能做好旅游,有人说办旅游不是开荒种地,哪有那么容易,可我们坚持开发建设沙湖旅游景区。”柳登旺说。1990年,沙湖旅游区建设获得批准,柳登旺带着大家修码头、建船坞、购游船……每天脚不沾地,每一处施工现场都有他的身影,每一个细节他都要亲自过问。
当年7月1日,沙湖正式开业。凭着一只旅游船和原来的渔业生产船,沙湖当年接待游客15万人次,旅游收入54.7万元,实现利润5.5万元,是往年养鱼收入的10倍。从此,沙湖步入旅游发展新天地。
2007年,国家旅游局正式公布全国66家5A级旅游景区,宁夏沙湖旅游景区榜上有名。2015年,沙湖旅游区获得“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称号。
“宁夏农垦人不仅让昔日的渔湖变为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而且农垦创办的银川糖厂、西夏啤酒厂、玉泉营葡萄酒厂、平吉堡奶牛场等企业,都是宁夏第一家。”说起宁夏农垦的光辉历史,柳登旺如数家珍,“作为一名外地人,我在宁夏农垦干了一辈子,我的汗水、青春都留在了这里,宁夏就是我的第二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