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全国各地资讯 » 河南 » 正文

全球报道:立秋仍有高温天 久吹空调易面瘫 专家支招教你如何预防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8-17  来源:人民网
核心提示:原标题:立秋仍有高温天 久吹空调易面瘫 专家支招教你如何预防立秋已过,今年的三伏天已过大半,尽管早晚的天气逐渐有了一丝凉意

原标题:立秋仍有高温天 久吹空调易面瘫 专家支招教你如何预防

立秋已过,今年的三伏天已过大半,尽管早晚的天气逐渐有了一丝凉意,但不管是家里、办公室还是公交车、地铁上,空调仍旧“恪尽职守”,未曾“下岗”。今年的三伏天是“加长版”的,长达40天,立秋之后仍有“一伏半”,炎夏的余热未消,再加上还有“秋老虎”一说,冷热交替,导致风寒之邪侵犯面部,易出现面部神经炎,即面瘫,中医称之为“口痹”、“吊线风”等。

熬夜、贪凉当心面瘫“找上门”

42岁的王先生熬夜看电视剧到凌晨三四点,因为天气闷热,彻夜空调大开。

第二天早上,王先生刷牙时发现嘴巴有轻微漏水现象,左眼也出现肿胀、流泪及视物模糊等症状,吃早饭时进食塞饭。王先生的家人发现其左侧口眼歪斜,这才立即将他送往医院进一步诊断。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马云枝教授从事临床工作四十余载,对面瘫的治疗有丰富的经验。马教授首先对王先生进行了详细的检查,发现他表现出急性病容,神情焦虑,左侧额纹变浅,左侧眼裂增宽,眼睑稍浮肿,左侧鼻唇沟变浅,口角低垂,伸舌基本居中等症状。

马云枝教授又让王先生做皱眉、蹙额、闭眼、示齿、鼓腮、吹哨等动作,结果都完成较差。肌电图报告显示:左额肌、左眼轮匝肌、左口轮匝肌轻收缩运动单位数目减少,左侧面神经运动诱发电位波幅低,提示为面神经损害,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面瘫”。

“像王先生这样的案例不是个例,尽管目前已经立秋,但是依然不能放松警惕。”马云枝表示。

正气亏虚是前提风邪是先导

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贯始终

据马云枝教授介绍,面瘫又称为面神经麻痹,临床上分为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这两种类型的面瘫在病因、症状上均有显著区别。

周围性面瘫又称为面神经炎,临床主要表现为:一侧或双侧面肌麻痹、口眼歪斜,患侧额纹及鼻唇沟变浅或消失,眼睑闭合不紧或露白睛,示齿时口角偏向健侧,鼓腮漏气、漱口漏水,不能做皱眉、嘟嘴、耸鼻等动作或幅度变小等。中枢性面瘫,颜面上部的肌肉并不出现瘫痪,闭眼、扬眉、皱眉均正常,面下部肌肉出现瘫痪,静止时病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示齿时口角歪向健侧。

临床上,面瘫多在夜间或晨起发病,且多发于青壮年体盛之时。

马云枝教授认为,壮年体盛之时,若不惜身,烦劳过度,卫气不固,汗出当风;或饮食失调,将息失宜;或邪盛之时,正气相对不足,正不敌邪,皆可谓因虚致病。

在马云枝教授看来,引发面瘫的首要因素是风邪。面瘫之病乃经络之病,风邪入中,经络气乱,气血运行不畅,气津因之不行,加上寒邪凝滞或热邪煎熬,多致风痰瘀血胶着为患。在疾病早期,以风痰瘀血痹阻脉络为主,属实证。病之后期,风痰瘀血胶着不去,气血不能荣养筋脉突现,呈虚中夹实之证,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贯穿病之始终。

同病异治面瘫治疗应分期

面瘫症状因性别、患者体质、发病原因的不同而表现各异。在治疗上应本着疏通经络气血的原则,辨证施治。

1.急性期(起病2周以内)以祛风为主详辨证型转化,善用细辛。

面瘫急性期起病迅速,此时详辨风邪兼挟,区别风寒、风热、风湿阻络之间的不同,对病情做出明确的判断对于治疗方案的选取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马云枝教授治疗面瘫急性期十分注重细辛的配伍应用。细辛配连翘,清热除风止痛;细辛配川芎,细辛辛温气香,善通利耳鼻诸窍,散寒止痛之功效显著,川芎善走散,可上行头目颠顶,两药共用,有祛风活血、通络止痛之功效;细辛配白芷,二者气味皆辛温,均具发散风寒、祛风胜湿、止痛的作用,二药共用有较强的散寒、除湿止痛作用,且止痛效果比其他药物更好。

2.恢复期(发病2周至3个月以内)重用活血化瘀除风法。

恢复期是面瘫治疗的关键阶段,此期病情相对稳定,邪虽入络,正气尚足,可重用活血化瘀峻药——虫类药物搜剔络道、增强通经活络作用。可选用血府逐瘀汤加白附子、白僵蚕、全蝎、蜈蚣、天麻等,则瘀血去、脉道通,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受损神经的修复,缓解面部疼痛、肿胀的症状。若面部麻木、口舌感觉减退,原方加桂枝6~10g或局部温敷以温通血脉,散寒逐瘀。

3.后遗症期(发病3个月至半年以上)强调养血除风、柔筋止痉。

后遗症期患者除有口眼歪斜等症状外,还常伴有口角或眼角肌肉不自主跳动、抽动等症状。马云枝教授认为,头面为诸阳之汇,面瘫诸症与三阳经有关,阳明经多气多血,太阳经多气少血,少阳经少气多血,三阳经并病,则气血皆不足,导致筋脉失养、拘挛抽搐而成痉。

而此时,用四物汤可以养血活血化瘀,达到活血而不伤血的目的。重用白芍、当归、木瓜、葛根等以养阴柔肝,并用天麻、钩藤、地龙、蜈蚣等息风止痉药,疗效显著。

除了上述治疗方法外,马云枝教授认为周围性面瘫急性期,可选择远部穴位进行针灸治疗,这样一来,就避免了频繁刺激使病变局部呈持续充血状态,利于疾病的康复。临床常取的穴位有合谷、太冲、足三里等。

发病8天以后,可通过局部取穴和远部取穴相结合的方式,常取的穴位有地仓、颊车、太阳等,达到促进局部经脉气血通畅,消除局部水肿及面神经的压迫,恢复面部神经、肌肉功能的作用。

马云枝教授还提倡内病外治。红外线疗法可配合针灸以温热作用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消除肿胀,促进炎症消散。

面部走罐疗法和闪罐疗法,可扩张面部毛细血管,增强血液循环,改善营养面神经的血管痉挛状况,荣润筋脉。

电针疗法,在针灸的同时通以一定强度的直流电可提高神经肌肉兴奋性,改善气血循环,消除炎性水肿,从而减轻受损神经的压迫。

从医四十余载,马云枝教授悉心研制出了用于内病外治的牵正膏,具有搜风化痰、活血通络的作用。在急性期局部贴敷于面部相关穴位,如乳突、太阳和颊车等,使药力直达病所,激发经气祛邪扶正。

最后,马云枝教授建议面瘫患者:少说话、忌大笑,忌食辛辣刺激之品,注意面部防护,忌用冷水洗脸,忌吹风,恢复期可每天进行患侧面部抬眉、闭目、耸鼻、示齿、鼓腮和嘟嘴等功能锻炼。

■专家介绍

马云枝主任医师,北京中医药大学及河南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国家二级教授,现任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医院名誉院长,河南中医药大学帕金森病研究所所长,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名老中医,首届河南省名中医,全国脑保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药协会脑病药物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医药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科专业委员会常委,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药上市后再评价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中药杂志审稿专家,河南省中西医结合神经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河南省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专家组成员,河南省基本医疗保险专家咨询组成员,郑州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等职务。

(责编:王佩、黄莎)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