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蒙克的《呐喊》想表达的是什么?
暑假期间,央视新闻推出系列微视频《带孩子走近世界名画》。我们希望通过对世界名画的鉴赏,能丰富孩子的审美体验,让孩子在感悟美的过程中,学会热爱美、热爱生活。
今天介绍的画作是挪威画家蒙克的《呐喊》。
走近《呐喊》
请点击全屏观看
记者 | 白桦 汤晔
摄像 | 雷昊
画作解读
《呐喊》(又名为《尖叫》)
爱德华·蒙克(挪威)
(Edvard Munch 1863-1944)
创作于1893年
90.8cm*73.7cm
现收藏于挪威奥斯陆国家美术馆
《呐喊》是挪威表现主义画家爱德华•蒙克1893年创作的绘画作品。
画面上的主体是一个捂着面颊在尖叫的人,背景十分抽象,没有明显的轮廓,画家用厚度不同的线条描绘出了火红的天空、深蓝的峡湾以及棕色的路。所有的线条都好似汇集到画面中心那个高声呼救的人身上,仿佛这个人正源源不断地散发着恐惧和痛苦,让人看了觉得不安。
实际上,蒙克一共创作了四幅《呐喊》。这四幅作品构图相仿:一座桥,一条河,桥上有人,河上有船。最早和最晚创作的一幅中间相隔了17年。在四幅《呐喊》中,最出名最为人所熟知的,也就是本期介绍的1893年第二版《呐喊》。
不过,要说最特殊的,要数1895年创作的第三版。蒙克将原本在画面远处并列行走的两个人变成了其中一人倚靠在栏杆上的姿势,并且画框上还刻有蒙克写的诗句。也许正因为这个细小的不同,这幅画在2012年以1.19亿美元的价格被私人收藏,其余的则都保存在博物馆里。
1895年第三版《呐喊》 现被私人收藏
画作中的地址位于挪威东南部的奥斯陆峡湾,蒙克曾在他的日记中回忆,那日他与两位友人一同在峡湾附近散步,忽然他看到天空被落日染得血红,他仿佛感到一阵尖叫划过耳膜,他停下来不安地颤抖着,远远地落在了两位友人身后。
爱德华·蒙克
人们分析,蒙克的画作之所以有如此强烈的压抑,甚至是恐惧的感觉,主要源于其家庭成员接二连三的离世。
自幼时起,蒙克就开始不停地和死亡、疾病打交道。在他5岁时,他的母亲因肺病去世,在他15岁时,长他一岁的姐姐也死于肺病。后来他的妹妹也患了精神分裂症,甚至蒙克自己也差点被肺结核夺去生命。这样的经历,使蒙克的画作多以生命、爱情、死亡为主题,表现了强烈的个人情感。
《呐喊》的姐妹篇——《绝望》和《忧虑》
《呐喊》《绝望》和《忧虑》都取景于奥斯陆峡湾,且都描绘了1892年1月22日蒙克与友人散步时的心境,可见当时蒙克看到峡湾的落日之景后产生的心理震撼是非常激烈的。
《绝望》于1892年先于《呐喊》创作,共两幅作品。
△两幅《绝望》
《绝望》与《呐喊》极为相似,无论是画中血色的天空、蓝绿色的湖泊及风景,还是桥上的三人。
或许《绝望》的创作带给了蒙克灵感,一年后蒙克便创作出了传世名作《呐喊》。
《忧虑》 1894年
《忧虑》中,蒙克表现了一群“行尸走肉”般的人,有男人,也有年轻的女孩,血红的天空和死灰般的脸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渲染了一种群体性的不安,这是蒙克对《呐喊》中来自个人的不安和恐惧的延伸。
蒙克与他的作品
蒙克的每一幅画都传达着他对生存和死亡的强烈感受。在他的作品中,被描绘的具体对象的细节被简化,而情绪则被夸张,对象本身成为一种所要表现的情绪的载体。这种理想主义和非原型的主观表现,给后来的表现主义以决定性的影响。
博物馆小知识:挪威奥斯陆国家美术馆
挪威国家美术馆位于挪威首都奥斯陆奥尔斯夹特大街,是挪威最大的美术馆,也是去奥斯陆旅游不可错过的景点之一。
挪威国家美术馆的收藏以挪威艺术家的绘画和雕塑作品为主,兼顾“国家美术馆之友”捐赠的马奈、莫奈、高更、毕加索等一批西欧近现代绘画名作。
在馆藏的挪威艺术家作品中,独占鳌头的是有“表现主义之父”美誉的蒙克的作品,总共有58件之多,而且多为蒙克在各个时期的代表作。
往期回顾 点击图片赏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