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要实现全面小康,56个民族一个都不能掉队。浙江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景宁畲族自治县,有责任为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决胜全面小康“打个样”。早在2009年,习近平同志就对景宁提出“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增进民族团结上走在全国民族自治县前列”的殷切期望。
今天的景宁,不仅在丽水市力争上游,而且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位列全国120个民族自治县(旗)前十位、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位列前五位。兴畲县产业、扬畲乡文化、惠畲族民生……景宁正打造民族自治县决胜全面小康样本。
一条海拔线 振兴畲乡产业
位置偏远、交通不便、人口较少……这几乎是所有民族地区发展面临的瓶颈,景宁亦不例外。在这里,畲族聚居村分布在海拔600米以上的高山上。
如何破解自然条件的束缚?2002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第一次到景宁调研时就指出:“生态的优势不能丢。”循着这一方向,景宁从海拔600米这一自然分界线入手,变生态优势为经济发展动能,锚定了畲乡农业新方向。
“过去,海拔600米曾是限制畲族百姓脱贫致富一道看不见的坎,现在却成了高山农产品的产地标志。”景宁县农业部门有关负责人介绍,高海拔意味着昼夜温差大、光照足,保障了农产品品质。基于此,景宁命名当地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为“景宁600”,成为当地冷水雪茭、深山野蜜、月子大米等高山优质生态农产品的品质标志。
眼下,正是大漈乡冷水茭白集中上市时。当地雪松茭白合作社负责人彭一东说,贴上“景宁600”的标签,不用吆喝照样销路不愁,农产品卖到了杭州、上海。今年彭一东的茭白卖到了每公斤7元多,行情比早几年又好了不少。不单茭白走俏,目前景宁已成功签约首批25家“景宁600”战略合作企业,开发“景宁600”系列农产品86款,累计实现农产品旅游地商品销售额6.5亿元。
为百姓指明致富路,政府还要搭把手。“过去畲族百姓一心想脱贫致富,却苦于手里没钱。”景宁县委主要负责人说,通过农村金融改革,如今景宁低收入农户可享受免息免担保贷款。政府统一购买“贷款保险”并贴息,涉农金融机构凭“保单”向低收入农户放贷。
破解融资难,拓宽增收路。在大地乡驮垟村,村民徐根养一家七口人,原先是村里出了名的贫困户。前两年,他通过小额信贷获得2万元建起菇棚种香菇,如今年纯收入近10万元。今年,徐根养想再贷款10万元扩大生产。
这一被称为“政银保”的项目实施以来,和老徐一样获得免息、免担保创业贷款的低收入农户多达11672人次,共发放小额贷款5.3亿元。尤其喜人的是,目前“政银保”项目的贷款不良率、保险理赔均为零,扶持资金效益放大了近15倍。
一台畲韵戏 唱响畲乡文化
独特的民族地域文化,是少数民族地区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在给景宁畲族自治县建县20周年的贺信中,习近平同志指出,景宁“生态环境良好、人文景观独特,发展前景十分广阔而美好”。景宁将总书记所点赞的独特人文景观转化为发展的宝贵资源。
每周六晚7时,一台民族经典舞蹈“印象山哈”在景宁文化中心剧场准时上演。这出舞剧向八方来客诉说畲乡故事,成为人们到景宁旅游的必选项目之一。
景宁的这台“文化戏”不仅在舞台上演绎,更在每个畲族村落唱响。近年来,景宁以项目搭平台,弘扬畲乡文化,激活一个个村落的畲乡文化游——
在白鹤村,在建的畲族四季农耕园已初具规模,10月将部分开园。来自苍南的园区负责人、畲族小伙钟政祥正筹划将全国55个少数民族的文化表演队伍轮番请来,每月举办一场少数民族大联欢,作为他的农耕园品牌文化活动。
在东弄村,畲家田园综合体项目一期工程已部分完工并开园迎客,其中有茶寮区、香菇寮区、稻鱼共生区及大寨门等,是当地畲族风情文化展示体验的窗口。
在塔堪村,在建的“山哈宫”旨在打造一个“中国畲族朝圣问祖殿堂”,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畲族祭祀文化传承与体验基地。
厚植畲乡文化基因,建好畲族精神家园。在景宁县城,畲族文化中心、文化馆等一批公共文化设施极大丰富了畲汉群众的文化生活;在农村,建成乡村非遗展示馆33座,绘就了畲乡文化繁荣的生动画卷。“中国畲乡三月三”节庆活动至今已连续举办了12届,成为全国“最具特色民族节庆”,也成了景宁发展乡村旅游的一张“金名片”。
畲乡文化引客来,兴了乡村、富了百姓。目前,景宁已建成农家乐民宿集聚区13个、精品民宿示范点10个、省级特色乡镇3个、省市级特色点13个、省市级特色村14个……如今,景宁的一二三产结构比例为13.2∶29.2∶ 57.6。
去年,景宁少数民族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515元,是2006年首次统计时2755元的5.6倍。今年上半年,全县旅游总收入为30.71亿元,同比增长23.25%。
一场大赶考 解出民生答卷
过去在丽水的各项考核中,景宁垫底是常事,拿个全市倒数第四就算是历史性突破……这是景宁曾经的尴尬。景宁县委主要领导坦言,当时部分干部总以“民族自治县情况特殊”为由,抱着“等、靠、要”的思想。
2005年8月,习近平同志到景宁考察时强调,欠发达地区广大干部,发展理念上要站得高、看得远,精神状态上要艰苦奋斗、奋发有为,工作方法上要统筹兼顾、全面推进,为进一步推进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牢记嘱托,不忘使命,景宁着力激活基层干部干事激情。景宁县委主要领导介绍,今年初,景宁再一次拉开一场畲乡铁军“志不求易、事不避难”创新实干大赶考,要求各部门至少有一项工作要争取在丽水全市名列前茅。除了全县104个乡镇(街道)、部门及临时机构,254个行政村也加入了“大赶考”行列。
树标杆,是为了更好地惠民生。“以农村交通为例,过去山上的畲族村民出行多走水路,但因不少码头‘脏乱差’,4万山区库区百姓出行难。”景宁港航管理所副所长潘国民告诉记者,借着“大赶考”契机,他们率先推进渡运公交化改革,通过政府买单、百姓免费乘坐的模式,整合渡运资源、统一管理,群众出行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在红星街道杨绿湖村,村民杨东洪家的板栗快要熟了,今年村里渡口有了“公交轮渡”,他再也不用担心自家的板栗运不出去了。今年,景宁的农村渡运公交化改革被省委改革办列为改革试点并推广。
加快民族地区发展,基层创新是不竭动力。“变撤为改”,便是景宁通过基层创新走出的一条畲乡特色办学路。在梧桐乡,只有145名学生的中心小学不但有标准的塑胶跑道、草坪球场、多媒体教室,城里的老师也常来此任教……
“农村学校的大变样与‘大赶考’密不可分。”校长刘建平告诉记者,“大赶考”确定目标时,景宁就明确提出在农村小规模学校办学方面要成为全国的标杆,他所在的梧桐乡中心小学就是一个示范。如今,景宁的农村办学模式成了全国现场推进会的典型。
一张张诚意满满的民生答卷,正在实现畲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今年上半年,景宁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居丽水前列;每年提取上年度地方财政收入的3%和0.5%,分别作为当年的少数民族发展基金和畲族文化发展基金;少数民族学生实行“十五年”基础教育免费制度;少数民族群众城乡医疗保险个人缴费部分补助50%,住院自费超过4000元再给予12%补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