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浙江桐乡综合施策整治养殖污染
桐乡市屠甸镇荣星村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后,村容村貌发生巨大变化。图为村民在村里的公园内观看越剧表演。徐昱 摄
江南的农村是什么模样?在不少人印象中,定是一幅小桥流水、白墙黛瓦的清丽画卷。然而,这画如若拉近了再瞧:白墙旁是破猪棚,污水横流到河里……这景象岂不败兴?
六七年前,浙江嘉兴桐乡市的一些村子,就曾遭遇这样的尴尬。桐乡市濮院镇油车桥村村民李春明回忆说:“前些年,不少人散养猪,看着脏、闻着臭。很多人赚了钱都去城里,把脏乱留在村里。”
散养式、粗放式的养殖,使得养殖污染问题日益凸显。2013年4月初,嘉兴召开生猪养殖业转型升级动员大会,市、县、镇、村四级千人参加。桐乡市委、市政府表示:要以破釜沉舟的决心,推进生猪养殖业转型,发展生猪规模养殖,解决农村面源污染,还人们一个美丽乡村。
5年过去,桐乡变了。
制定规划,科学养殖,投入1.78亿元转产转业补助
治理散养猪场污染,拆违减量是必做的工作。但哪些猪棚该拆?哪些可以保留?桐乡市经过大量调研后,按照区域环境承载力和土地消纳能力,编制《生态畜牧业发展专项规划》,划定禁养区、限养区,规划布局全县生态养殖。
桐乡市各个镇街的工作人员依据规划,为每个养殖场制定治理方案,一场一策,照方施治。
河山镇堰头村,曾经的养猪大户张福林有棚舍738平方米,年出栏肉猪1500头。“那时候,猪多,污染也多,味道大得别人不敢靠近。”他说。
2013年5月,张福林响应政府号召转而从事泥鳅苗种养殖。如今,泥鳅苗种养殖面积扩大到50多亩,年净收益40万元。他笑着说:“这不仅比养猪稳定,整个人也清爽了!”
对养殖户转产转业,桐乡市按标准给予补助。据统计,桐乡市累计投入1.78亿元,帮助1.2万户原来从事生猪养殖的农户顺利实现了转产转业。
保留的养猪场全部实现达标排放,年产有机肥1.76万吨
一批生猪散养场点关停后,桐乡市保留12家生猪规模养殖场。这些养殖场怎样有效防治污染?
近日,记者走进凤鸣街道的双丰牧场。占地面积64亩的场区内,猪舍居于中间,宽敞明亮。猪舍四周被大片繁茂的绿植层层包围。最让牧场主沈春潮得意的,是猪场的污水处理、全自动除臭消毒等各种环保治理设备。
“环保不达标,牧场可开不了。”沈春潮边走边介绍,牧场对生猪的排泄物进行了干湿分离处理。这边,粪便经过发酵处理后,加工成了有机肥再还田;那边,尿液排到旁边980立方米的沼气池。“每天产的沼气,都提供给周边村里的50户人家用。免费的!”
除了12家规模养殖场,对于一些仍然想要养猪的人家,桐乡市在村里建设了集中养殖场。在濮院镇星旗村的集中养殖场里,记者看到,在粪污处理区,粪水和废液经工业化预处理,达标后才进城市污水管网;干粪则经过收集后,送往镇里的有机肥厂,制成无味干燥的有机肥。
濮院镇有机肥厂负责人陈晓红介绍,这是镇里统一建设的有机肥厂,每天用掉10吨猪粪,村里所有的生猪排泄物都能消纳掉。
“现在,全市保留的养猪场都完成了生态化治理与达标排放。”桐乡市农经局一位工作人员介绍,桐乡实施了畜禽粪便加工还田、沼气工程以及粪便碳化加工高端碳基肥、尿液加工高端液态肥等资源循环模式。目前,桐乡市共建有8个有机肥料厂,年处理畜禽粪便5万多吨,生产有机肥1.76万吨,全市的猪粪有了好去处。
高压喷淋生物除臭剂去除臭味,首创死亡动物生态化循环处理模式
处理好粪污,养猪场的环境整治并非就完成了。还有一个污染源——臭气。
在濮院镇韩家里牧场,负责人韩锦文回忆,在养猪场转型过程中,建设的粪污处理设施运行后,还是有周边村民前来反映养殖场的臭气问题。这一问题也要解决才行。
群众的诉求,要求生猪养殖转型工作更加精细。经专家指导后,韩锦文决定采用舍内高压喷淋生物除臭剂的方法,实现减臭目的。走进韩家里牧场,记者看到,工业化处理区、猪舍内,一排排喷淋管正在运作。在养殖场,猪的气味已经很淡。韩锦文说:“我们用负压风机收集臭气,并结合植物臭气综合喷淋剂,实现减臭的目标。”
在减臭工作快速推进的同时,对病死猪的无害化处理也同步进行着。桐乡在全国首创了死亡动物生态化循环处理模式。
在建成于2014年的桐乡市恒生动物生物处理厂,企业负责人钱耀洲介绍:“我们自主研发了高温生态循环处理技术,对病死动物进行高温高压处理,年处理能力7300吨。”
为了完善死亡动物无害化收集处理体系,桐乡市在11个镇(街道)建立了死亡动物收集中转站,并在12个生猪规模养殖场配套建了死亡动物暂存点。
“虽然建了收集站,养殖场会不会嫌麻烦,自己私自处理了?”在梧桐街道城西村,记者提出疑问。
“不会的。”城西村支部书记高建兴说,“现在养殖场只需打个电话,就有专人上门收集。限定时间内,病死猪会由收集车统一送往处理中心,进行无害化处理。私自处理是违法的,而且拿不到保险补贴。”
目前,桐乡市已经形成了“场定点暂存、镇(街道)中转站统一收集、工厂集中处理”机制,并开展生猪保险与无害化处理联动工作,死亡动物无害化处理实现了全域覆盖。
线上全天候智能监管,线下网格化监管,乡村面貌迅速改观
保留下来的养殖场,仍然可能造成污染。对它们,桐乡市始终都绷紧监管的弦。
在双丰牧场、五丰牧场,记者采访时看到,排污口处都安装了摄像头。在桐乡市环保局的在线监控平台,工作人员紧盯着排污口的实时情况。市环保局管理科科长沈红霞介绍:“2017年以来,我们进一步加强对留存生猪养殖场的线上监控体系建设。目前,全市的养殖场已全部接入桐乡市农业应急指挥系统和环保在线监控平台,利用网络、视频监控、软件平台,实现了线上全天候智能监管。”
在线下,桐乡市建立了网格化监管体系。凤鸣街道新农村村主任倪利根告诉记者,村里每个月都会安排专人到养殖场1次以上,对养殖场保洁、排污等情况进行监督管理,并填写巡查记录表,建立巡查档案,市级部门会抽查。
同时,农业、环保、治水等部门也加强了常态化沟通协作,严厉打击不按规定处置畜禽排泄物的行为。截至目前,桐乡已经立案查处畜禽养殖污染案件25件,在实施罚款的同时,全部责令其整改到位。
经过5年的努力,桐乡市生猪养殖转型升级成效明显,规模化养殖比例达100%,成功创建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场3个,省级标准化示范场5个。桐乡养殖业的转型,也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一环。随着“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工作的同步进行,桐乡乡村面貌迅速改观。
如今,漫步在梧桐街道桃园村,村民周学林家的小院内,曾经建猪舍的砖瓦被砌成了篱笆墙;村民顾林峰在废弃的猪食槽里养起了荷花和金鱼;村民谢红梅家的后院花木掩映。
臭气熏天的散养猪舍不见了,到处是花红柳绿的景象,石门镇春丽桥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张卫兴言语自信:“瞧,我们的江南美景又回来了。”
《 人民日报 》( 2018年09月08日 0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