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三尺讲台 一片丹心
“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近年来,宁夏始终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最重要的基础性工程,努力为教师想办法、做实事、办好事,打造一支肩负建设教育强国重任的专业化教师队伍。截至2017年底,我区有专任教师8.8万余名,这些教师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把全部精力和满腔真情献给了教育事业。在第34个教师节到来之际,本报记者走访3位基层一线教师,记录下他们的三尺讲台红烛情。
王丽君:新学期里的新使命
王丽君教学生做健身操。
“双手呈一字型打开,手臂要直……”9月6日,在盐池县第四中学校园里,王丽君带着学生们做健身操。学生们认真照王丽君的口令做,对新学到的动作很感兴趣,对这位新来的老师也有些好奇。
实际上,王丽君是吴忠市第四中学的体育老师,这是她到盐池四中后的第二天,也是在新学校上的第一节课。
为了补短板、强弱项,吴忠市将盐池、同心、红寺堡连片贫困地区的18所学校与市区优质学校组建为城乡一体化教育均衡发展共同体。其中,吴忠四中在帮扶贫困学生、教师提升、校园文化等方面,对盐池四中开展清单式帮扶,让城市、乡村学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乡村学校尤其缺音乐、体育、美术老师。今年,已有8年教龄的王丽君主动请缨,撇下自己还在上幼儿园的孩子,来到离家百公里外的盐池四中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活动。
“乡村的孩子很淳朴,身体素质也不错,我会想方设法上好每一节课,为孩子们健康成长打下良好基础。”王丽君告诉记者。
闫岩:用我的爱装饰你的梦
闫岩带领学生军训。
9月7日,银川市第五中学初一新生正在军训,一头齐耳短发的闫岩混在学生群里,被晒得肤色黝黑。
2015年,闫岩从陕西师范大学毕业进入了银川五中,成为初一(2)班的数学老师兼班主任。“咱们学校80%以上学生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比起其他学校的老师,我们更要多付出一些,去爱护这些孩子。”校长的这句话,深深印在闫岩心里。
闫岩发现,家长们大都忙于生计,有些家长早上4时就要外出务工,有些家长的小生意则要经营到晚上10时才能收摊,这导致部分学生出了校门就处于无人监管状态。为了保证学生安全,学校决定全天开放校内所有场馆。清晨无论多早,只要来一位学生就打开校门迎入,晚上无论多晚,也要等最后一个学生回家才关闭校门。
刚毕业的闫岩,挑起了管育49名学生的重任。风雨无阻,早上6时50分,她按时到校组织早来的学生晨读、打扫卫生。中午给不回家的学生布置一些读课外书的任务,培养学生读书习惯。下午放学后,则义务为学生们补语文、英语、数学等各科功课,常常晚上10时多才能送走最后一名学生。
闫岩的付出得到家长们的称赞。3年一个轮回,今年7月,闫岩送走了自己的第一届毕业生。
“你用你的爱,装饰了我们的梦!”毕业时,学生们的留言让闫岩眼角湿润。
周常敏:无悔青春守望乡村教育
周常敏(右一)接受媒体记者采访。
周常敏已经是同心县王团镇中心小学的一名骨干教师。
2013年,毕业于宁夏大学新华学院的周常敏,通过统一招考成为一名特岗教师,到王团镇中心小学任教。
“到学校后发现,自己离一名合格的小学教师差距很大。”周常敏回忆起初到学校的时候说。由于大学学的是非师范类专业,她的一些基本功欠缺,不知道如何备课、怎样和低龄孩子沟通,甚至黑板报都画不好。
为了让这些大学生尽快适应岗位、发挥作用,学校一方面开展“青蓝工程”,请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一对一带“徒弟”,另一方面尽量把外出培训机会向特岗教师倾斜。
这些举措让周常敏迅速成长起来,成为值得学生和家长信任的老师。在课堂中,周常敏多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和学生们互动,让课堂气氛变得活跃;在校园里,她以身作则,走楼梯只走右边,碰到垃圾就捡拾,在一点一滴中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帮助学生形成优秀品质。
“我的学生都很可爱,我想我会一直在这里教下去。”周常敏说。(记者 周一青 党 硕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