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全国各地资讯 » 浙江 » 正文

全球报道:乡愁经济铺就富民路 丽水缙云发展特色产业惠民生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9-17  来源:人民网
核心提示:原标题:乡愁经济铺就富民路最是乡愁难忘怀,才下眉头又上心头。在丽水缙云,人们将乡愁化作一个个烧饼、一碗碗土面、一段段驴道
原标题:乡愁经济铺就富民路

最是乡愁难忘怀,才下眉头又上心头。在丽水缙云,人们将乡愁化作一个个烧饼、一碗碗土面、一段段驴道,让它看得见摸得着,让千千万万的城里来客得以倾注思乡情,也富了一方百姓。

发展乡愁经济,缙云着眼小处,注重特色,加强统筹。从别出心裁的政府机构“烧饼办”,到一任接着一任干的“烧饼书记”,再到正在加紧筹办的“驴头大会”……通过一系列的创新举措,缙云乡愁产业富民效应更好显现。今年上半年,缙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77万元,同比增长9.8%,全县116个集体经济薄弱村经营性收入全部超过5万元。

乡愁品牌的县域大统筹

50岁的赵一均是缙云上万名烧饼师傅的“总教头”。这几年,他教出来的烧饼师傅成百上千,将香喷喷的“缙云味道”带向四方。有人说,老赵是缙云乡愁经济的致富带头人,可他却直摇头:“我哪里算得上什么带头人,人家‘烧饼办’才是。”

县域治理,要“接天线”更要“接地气”。赵一均口中的“烧饼办”便是缙云发展乡愁产业迈出的“接地气”的一步。4年前,缙云县委、县政府就破天荒地设立了“缙云烧饼”品牌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提出将缙云烧饼做成一门大生意,推向全国乃至海外。

小小的烧饼竟由县委主要负责人亲自抓,对此许多人起初并不理解。任尔东南西北风,“烧饼办”咬定青山不放松,只顾埋头“做烧饼”:统一缙云烧饼品牌标识,制定烧饼制作规程标准,创建烧饼师傅基地、定期开展培训……缙云集全县之力,完善了烧饼产业发展体系。至此,“烧饼之乡”的美誉也渐渐传开。

在这阵“烧饼东风”里,赵一均原先的路边小摊变成了缙云烧饼示范店,一个桶一年就卖出150万元的烧饼。他自己还成了培训基地里的大师傅,授课一天也有几百元收入。与此同时,缙云烧饼产业年销售额从4年前的4亿元上升到了现在的15亿元。如今,缙云累计培训烧饼师傅9762人,在全国各地开出示范店440多家。

做一个烧饼不过几分钟,可做大一个产业却非朝夕之功。两年前,新一届县委、县政府领导接过接力棒,继续将烧饼产业做大做强,甚至把缙云烧饼店开到了加拿大、澳大利亚、意大利等8个国家。

至微至显,善作善成。眼下,缙云全面复制缙云烧饼模式,发展缙云乡愁产业,依旧坚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如今的“烧饼办”不只管烧饼,还负责缙云爽面等乡土产品的发展。“现在缙云百姓口中的‘烧饼书记’不再是当初的玩笑话,也不再是指某个人,而是对抓当地民生书记的最好褒奖。”缙云县“烧饼办”副主任应耀强说。

乡愁经济的差异化发展

今年5月,缙云举办了一场颇具规模的越野赛,吸引了942名国内外选手参赛。眼下,当地又在加紧筹办“驴头大会”,准备将全国各大驴游俱乐部的“驴头”邀请到一起。

发展乡愁经济,要有自己的“金名片”,缙云人瞅准了本地丰富的驴道资源。去年9月,缙云专门成立山地户外运动开发领导小组,采取行之有效的举措开发驴道。不到一年,缙云就基本完成了对当地22条、208.2公里驴道的开发,统一开发标准、统一标识标牌、统一驴道攻略、统一品牌推广。

在大洋镇后村,当地山脊线驴道经过开发,成了网红旅游路线。特别是5月猴头杜鹃和灯笼花开的时候,最多一天村里就来了100多辆私家车、4辆大巴车。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上半年,外地户外运动爱好者到缙云驴游的人数达7万多人次,为当地百姓带来收入达700万元。

寻山间驴道,觅乡土美味。“除了烧饼,如今我们的缙云爽面也抓住了很多驴友的胃。”在舒洪镇姓王村,村支书李子杰告诉记者,通过统一品牌、包装和推广,村里的缙云爽面这几年名声远播,现在不少游客专程开车来村里买面。“以前,爽面只有丽水人吃,现在八成的爽面都销往杭州、上海等大城市。”

山间小路火了,也带动了山里的土货热销。在位于乌大岩山脊线终点的新屋村,每到秋冬,爽面上市时,正是驴游旺季,村民足不出户就能将自产的爽面销售一空;在石笕乡,当地的一家山茶油厂也因驴友的到来火起来,有一次一个驴友团就买了700多斤的山茶油。

在乡愁记忆里,缙云人植入更多文化元素。在姓王村的村口,去年底竣工的爽面博物馆集爽面文化展示、体验、品尝和培训为一体。舒洪镇党委书记厉辉说,作为旅游景点,博物馆利用旅游拉动销售,增加农民收入,让爽面更好强村富农。

从烧饼到爽面,再到驴道……缙云人的乡愁要找的就是当地特有的滋味。缙云县农办经济发展科科长梅建平介绍,立足当地特色才能让乡愁格外吸引人。

乡愁产业的加法生意经

缙云仙都轩辕文化街上,一家名为“初阳小院”的民宿刚开张不久。这已是今年轩辕街上新开的第5家民宿了,整条街的高端特色民宿达43家。仙都管委会副主任丁伟忠将此归功于他们在“乡愁+”上做的功夫。

留得住乡愁,就能避免千村一面。10多年前,轩辕文化街便已建成招商,但由于缺乏特色,一直惨淡经营。为了提升人气,这些年仙都管委会植入乡愁产业,将缙云烧饼总部设在轩辕文化街。除了展示烧饼制作工具、原料等,烧饼总部还呈现了缙云烧饼的传说、故事和产业发展历程。

烧饼飘香,游客盈门,让仙都的乡村游不再是门票经济。90后民宿经营主李边高去年刚在轩辕街上开了民宿,将客人都安排在烧饼总店用早餐,每人8元钱就能吃到多种地方特色小吃。“这不仅省事,客人的体验也格外好,不少人在网上点赞。”他说。

据了解,凭借着“乡愁+”的发展模式,去年仙都景区接待游客415万人次,旅游收入5005万元。

“乡愁+”农业也在缙云起着“催化剂”作用。在舒洪镇洪岭脚村,农场主吕晓芳将村里的闲置厂房改造成驴友驿站,为驴友提供露营基地,同时展销自己农场里的西红花产品。不单如此,她推出的西红花手工皂制作、西红花系列养生餐制作等活动,也成了周边民宿驴友热衷的体验项目。如今,这个驿站每周接待游客400多人。

行于山水间,栖身阡陌里,是让人梦寐以求的田园生活。在新碧街道黄碧山山顶,80后缙云女生陈诗洁有80余亩老树茶园,茶树平均树龄超过60年。她将乡愁味道融到了自己的茶叶里,引得驴友纷至沓来。“这里环境原生态、无污染,驴道兴起后许多驴友循着山路而来。”她说,自己坚持用最生态、最传统的方式经营茶园,制作的高山野茶因此受到许多驴友青睐。今年,陈诗洁的“朱子阁高山野茶”销售额预计超过170万元。

满载乡愁味道,做大乡愁产业……缙云促进农旅融合,加快“绿色财富”的集聚和转化,为乡村振兴聚拢人气,更为数以万计的缙云百姓拓展了增收致富路。 

(责编:张帆、翁迪凯)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