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全国各地资讯 » 河南 » 正文

全球报道:鲁山 架好 四根梁 脱贫高质量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9-22  来源:人民网
核心提示:原标题:鲁山 架好 四根梁 脱贫高质量西依伏牛群山,东望黄淮平原,中原腹地看鲁山。鲁山是个好地方——尧山风光“中原独秀”,

原标题:鲁山 架好 四根梁 脱贫高质量

西依伏牛群山,东望黄淮平原,中原腹地看鲁山。

鲁山是个好地方——尧山风光“中原独秀”,昭平湖景一碧万顷,“牛郎织女”留下千年美丽传说,刘邓大军在此纵横开阖建功立业。

鲁山也是个穷地方——集深山区、水库淹没区、革命老区于一体,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8943户、48856人,是平顶山市唯一一个国定贫困县。

脱贫攻坚战打响,鲁山守山不守穷。以实现高质量脱贫为目标,鲁山架起产业发展、基层党建、易地扶贫搬迁、教育扶贫四根“大梁”,苦干实干、尽锐出战,稳扎稳打两年间,县域面貌日日新。

分区域定主业产业发展挺起扶贫“脊梁”

一进8月,鲁山县董周乡蔡庄、铁家庄一带的五里岭上就热闹起来。漫山遍野的砀山梨香飘十里,四面八方的客商蜂拥而至。

平顶山新城区的商户曲新告诉记者,他已经连续三年来这儿拉梨了,为了中午能赶回去百里外的店铺,他一大早就开着车跑了过来。“这儿的梨皮儿薄个大,味儿还甜,特别好卖!”

正忙着给曲新装车的颜满仓告诉记者:“五里岭现在是俺们的瓜果山,大伙儿致富都靠它。”老颜是蔡庄村人,腿有残疾还要养活家里4口人,2015年被认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攻坚战打响,

他在驻村工作队和村干部帮助下,种了400棵梨树,2017年纯收入1.5万元,顺利脱贫。

十年前,五里岭还是个荒石坡,如今却变成了花果山。以其为核心区,鲁山沿着242省道,发展起蜿蜒30公里的特色经济林长廊,覆盖了董周、库区、观音寺3个乡38个行政村。区域内有林果种植户831家,种植酥梨、血桃、石榴等各类果树5.6万亩,年产值达1.3亿元,带动近700户群众脱贫致富,成为豫西南最为集中的林果经济带。

这个位于县城南部的林果经济带,正是鲁山赖以实现产业扶贫的七条经济带之一。

脱贫攻坚,要义在精准;产业扶贫,关键也在精准。从平原到丘陵,从浅山区到深山区,鲁山县因地制宜、因地施策,将全县划分为七个产业区域,“量身”打造了七条扶贫产业带。

东部平原力推循环农业,以佳尚农业、豫尧农林等龙头企业为带动,发展软籽石榴、迷迭香等高附加值经济作物;西部山区主打旅游,四棵树乡的昭平湖、文殊寺,赵村乡的中原大佛,上下汤的温泉,近年来换挡升级,游人络绎不绝;北部丘陵依托传统的柞蚕和丝绵加工,带动就业两万余人;中部地区紧邻城区,服务业日益发展;东北部乡镇利用荒坡荒地,光伏电站覆盖村村寨寨,5500户贫困户受益;西北地域瞄准畜牧养殖,目前已有10余家养殖企业参与,带动3023户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100个。

与此同时,鲁山县依托146个精准扶贫产业基地,形成了土地流转得租金、资金入股得股金、基地务工得薪金、委托经营得酬金、超产经营得奖金、订单种植得售金的“六金”产业扶贫模式,使大多数贫困群众实现产业收益“叠加”,带动全县2.5万人稳定脱贫。

“脱贫攻坚,产业发展是第一要务。”鲁山县委书记杨英锋说,只有产业发展了,才能实现贫困群众的稳定增收;只有产业发展了,才能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只有产业发展了,才能更好地促进县域经济和乡村经济发展。

聚民心育头雁基层党建筑起坚固堡垒

“宽敞明亮还结实,多亏了咱的驻村工作队!”站在刚搬进去的新房前,67岁的贫困户上官长得笑得合不拢嘴。他说,能住新房,最感念的还是驻村好干部张戈。

张戈是县民政局的一名干部,也是张店乡张窑村的第一书记。在一次入户走访中,张戈看到上官长得住的还是土坯房,一到雨天,屋内漏水严重,他随即找到城建部门,申请了2万元的危房改造资金,在原址重新建房。

从2015年驻村至今,张戈跑遍了张窑村所有的贫困户,用他的话说,“我拿贫困户当亲戚来对待,在这儿认的亲戚比在老家都多!”

“宁可基层干部脱层皮,也要换得群众脱了贫。”鲁山县县长李会良说:“经过脱贫攻坚战的洗礼,各级干部成了群众家的‘常客’‘老熟人’。”

这源于鲁山县领导干部的“身先士卒”。今年4月份以来,县委书记、县长带领县四大班子领导每人每周在联系村住一个晚上,扎实开展了带一本日志、扛一卷行李、揣一个扶贫计划的“三个一”活动,逐村分析问题,制定帮扶措施。此外,全县抽调3000余名党员干部,成立550个村级责任组,指导村级开展工作,实现“一对一”“点对点”帮扶,大大提升了群众满意度。

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做给一级看;作风建设强起来,能力建设提上去。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鲁山县将党建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打破以行政区域设置党组织的传统方式,把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以党建促产业,以产业带民富,既在党员干部中培养了致富“领头雁”,又有力推动了产业脱贫。

目前,全县已建立65个产业党支部、1000多个产业党小组,成为脱贫攻坚战场上的一支重要力量。当地有名的“土专家”、辛集乡葡萄产业党支部书记张平洋告诉记者,在产业党总支的示范引领下,今年全乡种植葡萄1万余亩。“再过些日子,葡萄就要上市了,这两天来预购的商家就不少,300余家贫困户将靠此脱贫致富。”他说。

今年以来,鲁山通过集中培训、外出学习、专题考察等方式,对第一书记、新任村支书、帮扶责任人进行培训近两万人次,同时,在贫困村培训致富能手219名,有力提升了党员干部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

搬穷窝奔富路易地搬迁开启崭新生活

8月2日,烈日当头,尽管滨河苑社区的工地上不停撒着水,戴着安全帽的下汤镇镇长李三阳还是汗流浃背。虽然整天忙得脚不沾地,但这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他每周不来几回就放心不下。“这是咱全县最大的安置点,涉及13个行政村1060名搬迁群众,不操心不中啊。”李三阳说。

我省的贫困人口,有七成集中在“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的“三山一滩”地区,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是帮助当地群众脱贫摘帽的最直接手段。而对于鲁山来说,易地搬迁还有着特殊的意义:作为平顶山唯一的国家级贫困县,全市所有易地搬迁任务都集中在鲁山,今年,该县计划搬迁1925户6885人,占全省的11%。

“今年我们新建安置点31个,设计18个乡镇,目前主体已经全部完工,预计年底前群众都能搬进新居。”鲁山县搬迁办工作人员王留权介绍。

尽管时间紧,任务重,鲁山县对易地搬迁安置点的施工质量坚决不放松。该县实施第三方监理驻守、村民代表参与、质量巡察组跟进“齐头并进”,确保工程质量达标、创优,做到施工零事故。7月24日,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质量安全管理观摩会在鲁山召开,当地经验获得充分肯定。

易地扶贫搬迁是一份暖意融融的民生答卷。在落实安置点“四靠”(靠县城、乡镇、园区、乡村旅游点)要求之外,鲁山县力争实现公共服务“五有”(有社区服务中心、义务教育学校、幼儿园、卫生室、综合文化场所),同时在产业发展、就业安排上及时跟进,真正让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

在张良镇周楼村的思源居社区,搬来3个多月的贫困户侯国强已经渐渐适应了“新生活”。“出门就是澎河,旁边有文化广场,还有幼儿园、超市,物业服务,没想到从山里一搬出来,咱也变成城里人了!”他告诉记者。而最令老侯高兴的是,左胳膊残疾的他,在新社区

当上了公益保洁员,有了一份稳定收入。

张良镇党委书记刘永凯介绍,为了解除搬迁群众的后顾之忧,镇里在思源居社区投建了3座蔬菜日光温室,和一个标准化扶贫车间。“扶贫车间的客商已经基本谈妥了,年底前就能入驻。到时侯国强和他媳妇,还有乡亲们都能在里面干活挣钱。”

扶志气斩穷根教育扶贫阻断代际传递

“咋能阻断贫困代际相传?主要靠教育。”杨英锋认为,“只有把教育做好了,才能让一个家庭从根本上摆脱贫困。”

治贫先治愚,扶贫必扶志。鲁山县委县政府认为,通过教育让孩子们建立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这是脱贫攻坚的重要内容,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彻底斩断穷根的根本途径。

下汤镇十亩洼地曾经是方圆几十里有名的穷村庄,近几年却因为教育在十里八乡“声名鹊起”。仅2016年,这个百来户人家的小村子就送出去8个重点大学学生、4个硕士研究生。

这些小“状元”里,不乏贫困户家庭中的孩子,西南民族大学美术系学生王克磊就是其中之一。记者到村里的时候,他正握着画笔,一丝不苟地在村委会外墙上绘制扶贫漫画,身后还缀着几个好奇的小学生。“我想告诉村里的孩子们,贫穷不可怕,只要努力读书,有一天一定能成为有用之人,回报父母,回报社会。”他认真地说。

家有读书郎,脱贫有希望。为让每一个贫困家庭子女通过公平优质的教育摆脱贫困,近年来,面对并不宽裕的财政状况,鲁山县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教育扶贫。先后组织开展“基础教育百千万帮带春风行动”“脱贫攻坚润雨计划”等,筹措资金1495余万元,资助16176名建档立卡贫困生;投入4.36亿元,新建学校10所,改扩建学校397所,新建乡镇幼儿园10所;投入落实“两免一补”和营养改善资金8000余万元。

与此同时,鲁山县教育系统发挥人数多、覆盖广等优势,广泛宣传扶贫政策,助力脱贫攻坚。去年,县教体局先后对2500余名基层扶贫干部进行了教育资助政策培训,并组织人员编写了《鲁山教育扶贫顺风歌》《申请歌》《回执歌》等材料,将政策化繁为简,受到群众欢迎。

学校教育扶学生,社会教育则扶大众。去年以来,鲁山县通过开展道德讲堂、道德巡讲活动等方式,以榜样力量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其中有对“盲人夫妇”冯国营、刘玉书成为家喻户晓的脱贫榜样。

冯氏夫妇是下汤镇乱石盘村人,虽然都有说书的手艺,但因行动不便,生活极其困难。去年4月,县扶贫办和乡、村在冯国营家开了现场会,帮他协调无息贷款3万元,鼓励他参加养殖专业培训。

“说实话,我养猪真作难啊,全靠我哥带着,不止一次磕碰、摔倒。”冯国营说,“但为了能脱贫,再苦再累我也不会放弃。”今年,他家里已成功圈养20头猪,到年底预计收入10000元。前不久,记者去他家采访又听到好消息,县曲剧协会的编剧为夫妻俩量身定做了一段坠子书——“国富民强气象新”,专门宣传扶贫政策。由于语言通俗朗朗上口,今年上半年,他俩已经受邀演出30多场,收入近万元。

专项扶贫用真力,行业扶贫添助力,社会扶贫聚合力,脱贫群众生动力。脱贫攻坚,大道朝天,97万鲁山人脚步铿锵。

“鲁山县将紧盯2019年脱贫摘帽目标,以精准施策为主线,以产业覆盖为抓手,以高质量脱贫为核心,下真功、下实功、见实效,坚决打好脱贫攻坚战,确保全县如期脱贫。”杨英锋说。

(责编:肖懿木、慎志远)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