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做好 防沙治沙用沙 三篇文章
“风吹沙子跑,抬脚不见踪……”盐池县青山乡刘窑头村老一辈村民这样描绘20多年前的家园。
上个世纪末期的刘窑头村,每到春天,一场场沙尘暴过后,家家户户院里堆出几厘米厚的沙子,庄稼种进地里被一场大风埋得所剩无几,每年都要种上几茬才能保障微薄的收成。从1993年开始,时任村主任的刘占有带领全村老少背着树苗、干粮咸菜,披星戴月,迎着滚滚黄沙向乏牛坡进发,9年种树3万亩。
刘窑头所在的沙泉湾治沙基地,如今通过治沙造林、退耕还林、封山禁牧等措施,20万亩黄沙披上绿装,沙漠地带主色由“黄”变“绿”。现在的沙泉湾治沙基地,大片沙地被开垦成了种植试验田。一阵微风吹来,红柳摇曳、泥土芬芳、瓜果飘香,被当地人称为“桃花岛”。
多年来,盐池县形成“草为主、灌为护、零星植乔木,封为主、造为辅、重点抓修复,抓产业、活机制、生态移民集中住”的防沙、治沙、用沙方法,先后实施了绿色沙海、绿色乡镇、绿色村庄、绿色通道、绿色屏障五大工程,重点实施防沙治沙、产业提升等工程。
截至目前,盐池县林木保存面积达到385万亩,全县200多万亩沙化土地全部披上绿装,100亩以上的明沙丘基本消除,林木覆盖度、植被覆盖度分别达到31%和70%,年扬沙天气由10年前的54次降低到现在的9次。
盐池县还加强与北京林业大学、宁夏农林科学院等科研院校合作,探索具有盐池特色的防沙治沙方式和技术措施。2002年,盐池县率先在全区实行草原禁牧,全面推行村民自治禁牧制度,草原得到了休养生息,实现了生态保护、人的生存和滩羊养殖三者间的良性发展。
盐池县一张蓝图绘到底,持续推进生态建设,不仅使沙漠变成了绿洲,还使沙产业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
成片的柠条不仅能治沙,还是牛羊的上好饲草。花马池镇十六堡生态移民新村的千禾饲草料配送有限公司,仓库里堆满了用柠条加工的饲草料。
滩羊产业是盐池的一号产业,盐池县累计种植以柠条为主的灌木林265万亩,并利用当地丰富的柠条资源,大力发展柠条转饲加工。为进一步提高灌木平茬综合效益,与宁夏农林科学院等机构合作,先后研发出灌木平茬转饲利用、生物质燃料颗粒等系列产品,为大面积开展灌木平茬利用找准了路子。目前,盐池县先后建成饲草配送中心7个,柠条饲草加工厂8个,辐射带动加工点106个,每年为畜牧业提供饲草40多万吨。
盐池县做好“防沙、治沙、用沙”三篇文章,每年为农民创收逾3亿元。
良好的生态环境带动了生态旅游业发展,目前,盐池县已打造花马寺生态旅游区、哈巴湖景区、白春兰防沙治沙业绩园、长城旅游观光带等生态旅游景点,培育了长城自驾、乡村休闲、农家体验等特色旅游产品,生态旅游已成为县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年接待游客50万人次,创收5000余万元。(记者 杨之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