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日,静卧武陵山深处的德江县荆角乡岩底村,土家人跳起傩戏,热情迎接四方游客。“乡村旅游的带动力太强了!”岩底村脱贫攻坚作战指挥所所长田涛说,过去村里的李子每斤卖3元,前不久“神秘傩寨”旅游启动后,卖到了8元。
岩底村地处偏远,种植了400余亩李子,此前一直卖不上价钱。今年,驻村工作队在引领乡亲加快“组组通”、美丽乡村建设的同时,引导村民结合当地传统文化习俗打造“神秘傩寨”,让大山里的贫困村魅力倍增。
岩底村李子从每斤3元卖到8元,折射出的正是德江旅游与扶贫深度融合成效。近年来,德江着力念好山字经、做好水文章、打好生态牌,着力挖掘特色文化推动乡村旅游。德江县委书记商友江说,旅游能融产业、兴农村、富乡亲,该县正结合承办铜仁市第七届旅发大会的契机,全面推动傩乡旅游,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
融产业,石头开花乐农家
“乌江水,波连波,乌江两岸石头多”,这是极贫乡桶井的真实写照,生态环境脆弱,处处乱石突兀。
在该乡玉竹山,记者见到,一块块石头“变成”了海豹、狮子、蝴蝶……画师巧妙地利用乱石形状,绘出栩栩如生的自然生灵。
“狰狞的石头也能开出美丽的花朵!”顺着玉竹产业园区瑞丰源合作社负责人刘继权手指之处望去,昔日的乱石旮旯里,青黄的柑橘挂满枝头,林间金丝皇菊含苞待放,拍照的游客嬉戏连声。
石头“开花”,是德江农旅融合的生动实践。近年来,桶井乡因势利导发展特色产业,引导群众规模种植柑橘、花椒、菊花等耐旱经济作物,不但助群众稳定增收,还让石头山月月有果、季季有花,有了看头,助力山区农业实现从量到质的提升。
发展乡村旅游,德江不断推进农业产业化、园区景区化,致力把“乌江秘境·欢乐德江”打造成为一张响亮的旅游文化名片。
堰塘乡高家湾村,桃园、花卉园次第分布,美丽新村掩映花丛间。村民除了入园务工有薪金、流转土地有租金、入股合作社可分红,还纷纷开起了餐馆、小卖部,卖小吃、特产,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农旅融合延伸了农业产业链,让德江特产变为旅游商品,价值逐年攀升。沙溪乡天麻产业园不但将中药材变成了旅游特产,还吸引游客到乡村品尝正宗天麻宴,让天麻卖了个好价。
兴农村,“游路”更畅富路宽
湖光山色映丽人,松涛拂湖起涟漪。德江武陵陶缘休闲度假区,亭桥互衬,溪水潺潺,荷塘月色,风光美似江南。
煎茶镇新场村新上组村民张运洪的家门,正对这陶缘柳湖美景。他说,过去由于种地收益微薄,青壮年大多外出打工,村子渐渐萧条。
随着武陵陶缘休闲度假区建成,游客蜂拥而来,乡村热闹起来。此前长期打零工的张运洪利用自家房屋开设餐馆,卖绿豆粉、米豆腐等特色小吃,有时一天收入上千元。
“乡村振兴需要唤回游子,吸引游子返乡必须得有就业门路。”德江县委副书记、县长秦智坤说,该县大力推动旅游扶贫,因地制宜打造旅游景区景点、旅游村寨,美丽乡村正让萧条的家乡日益兴旺,带动农村基础设施、服务设施日益完善。
今年来,德江县借承办铜仁市第七届旅发大会契机,着力有效改善交通条件,景区景点“游路”更畅,群众脱贫致富路更宽。
富乡亲,放下锄头奔小康
德江不仅有水乡美景,更有高山花海。高山镇贵春花海,薰衣草、千日红、梅花、樱花……花卉园片片相连,点缀山头,别具风采。
“现在是花海,过去是煤海。”景区负责人杨贵春说,当地曾有大小四五十个矿井,群众多以挖煤为业。
景区附近的梨子水社区居民张金奉就曾是挖煤工人,本世纪初,煤窑因过度开采严重破坏生态环境被关闭,他也失业回家。
如今,黑色矿区变彩色花海,五色花卉织就群众致富梦。张金奉承接景区一些工程,收入可观,对家乡的未来更是信心满满:“花海连着洋山河景区,游客来了收入会更多。”
贵春花海流转土地2700多亩,已投入4000万元完善景区硬件、软件,去年开建以来,仅向当地群众支付的工资就超200万元。
山增情,民增收。近年来,德江按照“一区四园”旅游发展框架和旅游发展布局,已建成武陵陶缘休闲度假区、白果坨国家湿地公园、桶井新滩乡村旅游、洋山河、贵春花海、泉口草场、枫香溪红色旅游景区等。乡村旅游兴起,众多乡亲放下锄头经营农家乐、开办乡村旅舍,从传统农民变为旅游服务从业人员,全县近5000贫困人口因此受益脱贫。(杨聪 张著昶 冯胜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