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挂着沉甸甸的金黄色穗子,稻田边的芝麻、波斯菊等开着各色花朵、交相掩映……眼下,绍兴诸暨市王家井镇这片单季稻田已进入收获时节。今年,这里的化肥施用量相比农民常规施肥减少近20%,化学农药减量超48%,理论产量反而增长了4%。这是怎么做到的?
10月16日,包括多位院士在内的专家学者和基层农技人员来到这里,现场考察这片集成多种减肥、减药技术的千亩稻田。这些技术的推广将有效助推我省乃至整个长江中下游区域农业绿色发展。
省农科院植物保护与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徐红星告诉记者:“我省水稻的主要害虫是螟虫和稻飞虱,赤眼蜂、缨小蜂都是它们畏惧的天敌。我们种上一些蜜源植物等,让害虫的天敌有吃有住,就能帮农民守护庄稼。”类似这样的生态防治技术完善了稻田的“免疫系统”,可以显著减少化学杀虫剂的使用。
再往远处看去,可精确喷洒农药的无人机在稻田上盘旋,田间还停放着几辆在插秧时可同步施用除草剂的插秧机。这些先进农业机械的应用让农药施放更精准、更高效。这片稻田今年仅除草剂的施用量就比常规方法减少了四分之一。
工作人员拿出手机打开“养分专家系统”客户端,稻田里传感设备采集的土壤养分数据就呈现在屏幕上。系统测算出每块土地应施多少肥,帮助农民减少不必要的养分投入,有机养分替代等技术又提高了化肥利用率,水稻田由此成功“减肥”。
王家井镇的这片稻田是省农科院主持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长江中下游水稻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的一处核心示范区。项目首席专家、省农科院植微所吕仲贤研究员说,项目自2016年启动以来,已初步集成8套适合不同区域生态特点的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模式,建立了118个500亩级核心示范区,并扶持了一批专业化服务机构,培训农民和农技人员数千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