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全国各地资讯 » 宁夏 » 正文

全球报道:让宁夏枸杞产业发展得更好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10-20  来源:人民网
核心提示:原标题:让宁夏枸杞产业发展得更好人物简介:曹有龙,1963年生,宁夏中宁县恩和乡人。毕业于四川大学,生物学博士,中共党员,研

原标题:让宁夏枸杞产业发展得更好

人物简介:曹有龙,1963年生,宁夏中宁县恩和乡人。毕业于四川大学,生物学博士,中共党员,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国家枸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枸杞产业战略创新联盟首席专家、宁夏农林科学院枸杞工程技术研究所党支部书记、所长,兼任宁夏回族自治区枸杞产业专家组组长,宁夏枸杞种质创新与遗传改良研究团队首席专家、宁夏枸杞产业研发人才高地首席专家。

IMG_6049.JPG

小时候结下的红果情缘

我是中宁县恩和乡曹桥村人。小时候,家里有一块不到一亩的三角地种了些枸杞树。那时候,我对枸杞有两个特别直观的感受,一是饿了可以直接吃树上的枸杞鲜果,果子有甜有苦,果形有圆有长,有大有小;二是有的孩子吃了鼻子还流血,让人心生疑惑。那时候我常常想,这个小小的红果不仅形状和味道不一样,而且还非常神秘。

后来考大学时填报志愿,我就报了四川大学生物系植物学专业。学了植物学、植物分类学、植物生理学、植物化学等知识后,我才对枸杞的性状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不同、为什么枸杞树可以长那么高的原因有了初步了解。大学毕业后,我到宁夏农科院工作,虽然从事的工作和枸杞没什么关系,但一直很关注枸杞的发展。

1994年到2000年间,我在川大读硕士博士,这期间的论文都以枸杞为材料做实验。通过研究,我对枸杞的理论认识上升到了分子生物学和基因水平,博士毕业后,国内外的科研机构、大学都开出优厚条件邀我去,但我想如果离开宁夏,我前期的研究积累就要放弃,就要换其他的材料来搞研究,就和枸杞“失之交臂”了。于是,我在香港大学做访问学者后,2003年回到宁夏,继续研究枸杞。

国家级科研平台落户宁夏

2003年,我回到了宁夏农科院工作时,人才引进不像现在有这么多好政策,当时我的月工资还不到1000元,心里落差挺大。但我还是想为宁夏枸杞做点事情,想让我的所学最大限度发挥作用。

2003年农科院进行体制改革,为了留住人才发展宁夏枸杞事业,开始组建枸杞研发机构——宁夏枸杞发展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科院内设机构),农科院给了我7个人,在农科院的旧楼上腾了几间房子办公。当时条件很艰苦,连实验室都没有。10万元的启动资金买了些办公用品和电脑就没有了,5万元的科研经费我坚持了大半年时间。

为了打破这种局面,我们积极申报国家项目。经过多方努力,2006年拿到了国家发改委的一个枸杞专项,经费达700万元。记得当时发改委派的评委来宁夏考察时,我从情、理、枸杞产业存在的问题三方面讲述宁夏搞枸杞研发的重要性,最终打动了评委。这700万科研经费拨下来后,我们的基础设施和科研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并在当年组建了宁夏枸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这时才有了一个名副其实枸杞研发平台。2009年,我们又成功申报国家枸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搭建了一个专门从事枸杞研发的国家级研发平台。

国家枸杞中心的组建,是我们的枸杞研发团队得到了加强,形成了枸杞资源、品种、栽培、基因组及深加工产品5个学科,研发人员达到80余人。依据国家平台加强了对外合作与交流,现在美国洛格斯大学、中科院、南京农大、西安交大等大院大所都愿意加入我们的团队,承担部分研发任务。有了这样强大的科研力量的支撑,制约宁夏枸杞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都逐一迎忍而解。

01.jpg

曹有龙经常深入田间地头,察看枸杞生长情况。(图片由本人提供)

创新让小小红果释放大效益

良种是农业产业发展壮大的基础。上世纪70年代到2009年国家枸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立之前约40年,宁夏只有宁杞1号这一个良种。国家枸杞中心成立以后,我们就加大了枸杞种植资源的收集,利用分子辅助育种技术体系结合常规遗传育种,加快枸杞新品种的培育速度,满足市场对多用途枸杞新品种的需求。现在,我们已培育出50多个枸杞新优系。国家品种保护委员会对10个新优系进行了保护,这个数量创下了历史记录。这些新品种,首先在宁夏进行了大面积推广。全国十三个省市种植的枸杞百分之九十都是我们宁夏培育的品种,宁夏枸杞新品种培育方面领先全国。就拿我们的宁杞7号来说,果实大,商品等级率高,价格比宁杞1号高出5到10元。一亩地产量按400斤干果来算,就多出2000到4000元收入,该品种自审定以来已在宁夏及周边省区推广种植50万亩,产值突破120亿元,实现了品种的第二次更新换代。

栽培技术的创新助推枸杞规模化发展。过去枸杞只能在水浇地种植,由于宁夏耕地面积有限,发展枸杞就要与粮食作物竞争土地,制约了枸杞产业的规模化发展。这种情况下我们创新研发了戈壁滩捡石及土壤培肥技术、生荒地测土配方施肥及增施有机肥技术、沙荒地留草保苗技术、盐碱地“根际限域”栽培技术。有这些技术做保障,枸杞种植开始向这些不毛之地进发,种植规模不断扩大。这些虽然都是些小的技术突破,但是对产业支撑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质量标准化体系建设。集成示范以“标准化规模建园、篱架栽培、精准施肥、水肥一体化、病虫防控、量化修剪、制干工艺、智能化管理”等8项核心技术为主的枸杞规范化标准化技术体系,建成9个科技示范基地共计25000亩,示范区实现当年定植、当年挂果,减肥20%、减药30%、节水30%以上,节本增效显著。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枸杞生产标准,使宁夏枸杞的产品质量得到了大幅提升,出口量显著增加,枸杞卖出了好价钱,枸杞的效益逐年增长。

在科技的支撑下,枸杞研发平台登上了国字号舞台;建成了世界唯一一个枸杞种质资源库,挖掘了716个枸杞特有基因,创制了50多个枸杞新品系;宁夏枸杞载入中国药典(2015年版),明确宁夏枸杞为唯一入药枸杞品种;制定了道地中药材中宁枸杞标准;宁夏枸杞种植面积达到100万亩,实现产值150亿元,真正体现出了枸杞作为宁夏主导产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记者 蒋萍 徐静/采访整理 )

(责编:梁宏鑫、宽容)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