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金融扶贫 输血+造血 铺就致富路
农民诚信度从10%提高到60%”,这是金融活水“流进”盐池后,脱贫攻坚战场中的一个剪影。而这个数据,除了第一眼看到的显性增长之外,还将为盐池的长远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如果说精准定位滩羊产业是盐池县脱贫攻坚迈出的关键一步,那么将金融血液引入产业肌体、打通“任督”二脉,则是其“脱贫链”上的关键一招。
说起盐池县王乐井乡曾记畔村,人们自然会想到村党支部书记朱玉国,想到金融扶贫。一人、一村、一模式,在脱贫攻坚战中“携手”征战沙场,突围出一条新路。
在曾记畔村村部,两块大招牌格外引人注目,一块是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竖立的信用村招牌,一块是黄河农村商业银行竖立的金融扶贫示范村招牌。能让两家银行同时在一个小村庄竖立招牌,曾记畔村不简单!
曾经的曾记畔村,“吃水没源,走路艰难,三年两旱,口袋没钱”,不管怎么形容,都绕不开一个“穷”字。曾记畔村的脱贫奋斗史从1996年拉开序幕,先是解决吃水难、行路难,到2006年,村民人均收入“把锅底舔干净”也才2400元。同样是2006年,曾记畔被国务院列为“互助资金”试点村。此后十年,从党员带头探路、零星村民跟着干,到全村百姓争先恐后抢着参与,曾记畔村打通了金融和农户之间的“最后一公里”,把金融血液“引流”到产业肌体里,在农户心里激起了“一池春水”。为确保将贷来的“一分一毛”用到实处,朱玉国提议党员与贫困农户结队帮扶:买羊,帮扶党员要亲自监督,直到羊进圈;买农机,也要两眼看着农机进到农户家里。
凭着良好的信用,曾记畔村村民贷款逐渐发展成了零手续,大家开玩笑说贷款“刷脸”即可。但朱玉国还是给村民设了门槛,对贫困户进行评级授信,依据个人诚信和家庭情况划定贷款额度,有效避免了盲目贷款,降低了“无钱还”的风险。
村民张国定,曾在一次车祸中,耗尽了家产不说,还欠下大笔外债,就连给在外上学的女儿寄500元生活费,也要设法去借高利贷。村上有了“互助资金”后,张国定贷款购进了一些基础母羊,年年滚动发展。至2017年底,张国定不仅还清了外债,还盖起了新房,年收入十多万元,被评为“五星级”信用客户,银行贷款还款轻松自如。
截至2017年,曾记畔村交出了亮眼的成绩单:贷款额度从428万元增长到4893万元;滩羊养殖从3000多只增长到1.3万只;村集体经济收入从零到38万元;村民人均收入从2400元增长到9249元。
2012年以来,盐池结合产业发展在全县农村大力推行金融扶贫,使其落地生根、全面开花,无数个“张国定”、数十个“曾记畔”在金融血液的滋养下,脱贫致富,改写人生。
市场强大的黏性将农民、产业、金融紧紧粘在一起,引导教育他们,也回报塑造他们,在“一贷一还”的良性循环中,滩羊等致富产业日渐腾飞,村民诚信日日沉淀,并融入生命骨血。
金融助力下的盐池脱贫路径,也为其下一步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借市场之手规范农民行为、激发内生活力,养成风险意识,打牢诚信基础,形成争相致富的氛围,为全面小康社会积攒了充沛的能量。(海 棠 文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