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庄子故里新蝶变 制冷之都展新颜
东区美景 朱建军摄
碧水蓝天荷叶田田的国家湿地公园一角 闫鹏亮摄
新落成的贫困村便民服务中心薛皓摄
万宝智能生产线 闫鹏亮摄
民权县人和镇双飞葡萄种植合作社,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奔小康 薛皓摄
民权新东区一角 薛皓摄
澳柯玛电器生产线 薛皓摄
黄河泱泱,槐林苍苍。
这是一片人文气息厚重而又充满希望的土地。
庄子思想于此发轫并影响至今,江淹美文在此诞生且传唱不衰。千年古刹白云禅寺、九合诸侯葵丘会盟台等,处处闪耀着中原古文化的灿烂光辉。这里风光秀丽,景色旖旎。有着黄河改道形成的三大湖泊,百里水域天光;有着三代人一代接着一代干,栽培出的6.9万亩平原林海。这里区位优越,交通便捷,连霍高速、310国道、陇海铁路、郑徐高铁、郑民高速穿境而过,是周边人流、物流的集散地。这里特色产业鲜明,特色突出,已形成以制冷为主的机械装备制造业和以果酒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业两大产业集群。
这里就是庄子故里、制冷之都、生态之地和红酒之邑民权县。而今,该县坚持“凝心聚力,务实重干,稳中求进,富民强县”总要求,突出“改革发展稳定”总任务,强化“一城一区一廊”总抓手,一个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生态优美、充满活力的新民权,正以崭新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
制冷产业:“创新驱动引领产业转型升级”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作为从传统农区发展而起的产业新秀,民权一直在思考,如何着力发挥优势,抢抓发展机遇,做优做强主导产业,创新驱动引领产业转型升级,探索出了加快发展制冷主导产业的新路子!”民权县委书记姬脉常说。
据悉,制冷产业是民权县的主导产业。近年来,民权县依托产业基础,锐意改革进取,主动承接转移,狠抓科技创新,制冷产业朝气蓬勃,制冷企业百舸争流,完成了从“制造”到“创造”的华丽转身。
以制冷为主导产业的民权高新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新区),通过多年来的招商引资“筑巢引凤”,现入驻企业206家,其中拥有科技型中小企业70家,高新技术企业17家。区内入驻制冷整机装备企业42家、配件企业54家,制冷产品所需的160多个零部件基本实现全配套,拥有万宝、澳柯玛、冰熊、华美、香雪海、阿诗丹顿等知名品牌20余个,冰箱冰柜年产能达1800万台,占全国的十分之一;冷藏保温车年产能达2万辆、实际产量1.2万辆,产能和产量均占全国同行业的60%以上,稳居全国第一。
“创新是产业发展引擎”。从贫困县到“中国冷谷”,深耕自主创新是民权制冷产业发展的最大动力。为强化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民权县加强了与科研院校的深度合作,成立了中科院制冷专业院士专家工作站。目前,民权县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家,博士后工作站5个,博士后流动工作站1个,院士工作站1个,引进科技人才1500余名,聚集了一批国内顶尖的制冷专业人才。同时,建成了国家级冷冻冷藏设备品质检验中心;建立成果转化和转移平台,建立和完善了制冷领域高技术孵化体系,投资15.5亿元建设“中国冷谷双创生态园专案”,成为高新区企业的孵化加速器,力求在核心生产技术上占领制冷行业制高点。
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民权县拥有国家发明专利58项、实用新型专利383项、外观专利1000余项。其中,国内首辆太阳能冷藏车成功下线,获得6项国家专利;自主研发的冰箱冷柜用压缩机,填补了河南省生产空白;推出的物联网智能冰箱,率先实现了家用电器资讯化操作,填补了国内空白……这些数据正是“中国冷谷”注重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结果。
民权制冷产业逐步实现了“四个转变”,即由标准柜向特种、异型柜转变;由家用商用制冷向工业科研制冷转变;由单一制冷家电向全方位智能家电制造转变;由“民权制造”向“民权创造”转变。
2018年上半年,高新区内各项发展指标持续保持稳中有进态势,区内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完成118.2亿元,同比增长7.5%;“四上”企业营业收入预计完成276.3亿元,同比增长11.2%,发展态势持续向好。
“我们围绕建设‘中国冷谷’的目标,不断提升制冷主导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姬脉常介绍说,民权努力拉长制冷产业链条,提出了着力实现“两个突破”,即制冷机组生产实现突破,由过去生产小型压缩机,向生产大型制冷机组、移动机组拓展;冷链物流产品实现突破,冷藏保温车的生产由标准车厢向长延伸,生产海运、陆运冷藏制冷集装箱,和向小延伸,生产1吨以下的小型冰鲜、冷鲜、海鲜配运车,解决方便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生态建设:“励志再造一个‘河南塞罕坝’”
“真没想到平原地带还有这么大、这么好的一片森林!这里空气好,来到这里心情也特别好!民权县的生态建设越来越好,媒体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前不久,来到申甘林带采访生态文明建设的人民日报社记者孟晓由衷地说。
今年,中央、省、市主流媒体持续聚焦该县申甘林带、黄河故道生态廊道等生态文明建设。1月份河南日报以《河南有个“塞罕坝”》为题,对民权申甘林带进行了大篇幅重磅报道,各主流媒体对此进行了高密度的转发和评论;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纷纷聚焦民权进行采访,连续推出多篇报道,报道民权申甘林带的艰辛建设历程和其作为生态文明建设范例的重大意义以及目前正按照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的“黄河故道生态走廊”。省林业厅、商丘市委还先后组织开展学习宣传民权林场先进事迹的活动。一时间,“河南塞罕坝”和民权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时光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民权人面对残酷的生态现实,不等不靠,不怨不弃,风餐露宿,战天斗地,硬是在100多平方公里的茫茫沙丘上培育了10余万亩人工林带,成为民权人民生产生活的绿色生命线,被誉为亚洲十大人工防护林,民权因此荣获全国首届平原绿化先进县。正是一代代民权人的执着与坚守,沙荒盐碱地才变成了“河南塞罕坝”,成为闻名全国的生态建设和生态修复样板。68年来,民权人视生态为生命,悉心管理、培育。
而今,对“绿”的向往,对绿色发展的敬仰,早已融入民权人的血液,成为民权人的行动自觉。传承申甘林带“河南塞罕坝”精神,传递绿色发展理念,动员和引导全社会力量投向植树造林,在当地已根深蒂固。每年春节过后,民权县委、县政府领导都会带领干部群众,来到申甘林带挥锹培土,为故道添植“新绿”,这项工作早已是当地党委政府的“习惯动作”。2013年以来,该县每年参加义务植树人数均在40万人(次)以上,已累计完成义务植树820余万株,义务植树尽责率达94%以上,成活率在90%以上。
该县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将构建“绿水青山”生态体系作为重大政治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提出了明确了将申甘林带建设成豫东生态屏障的定位,将其纳入民权县十三五发展规划、生态县建设规划(2016-2020)等规划体系,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确保生态建设收到实效。
为构建大生态格局,该县还提出建设“黄河故道生态走廊”,以黄河故道为主线,以申甘林带为核心,以当地鲲鹏湖、秋水湖、龙泽湖组成的国家湿地公园为重点,在加大水源地保护治理的同时,着力打造连接湿地公园和生态公园的绿色廊道,并沿黄河故道两侧再造面积约3.6万亩的生态林带。
“我们按照绿色发展的理念,积极实施黄河故道生态廊道工程建设,励志再造一个‘河南塞罕坝’!”民权县政府县长张团结说。
民权县号称“绿洲”,对“绿”有着割舍不断的情愫。带着“植绿、护绿、爱绿”这种理念,该县把城市绿化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来抓,让城市全面“绿”起来,推动人民路、中山大道、和平路等多处街道的绿化工程,使城区绿的面积迅速提升。目前,城区绿化率达到32.4%,绿化覆盖率37%,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3.47平方米。
“移步皆是景!民权城市建设如今乘上了‘高铁时代’,正向着更加功能完善、宜居宜业的园林卫生城市发展,身为建设者我们深感自豪也深知肩负的责任!”该县住建局干部朱冠奎说。
目前,民权国家生态公园、国家湿地公园和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已初显雏形,良好的生态已吸引到白天鹅、白鹭、青头潜鸭等多种禽鸟类栖息,黄河故道生态走廊渐成为独具民权特色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成为生态文明的“中原江南”。该县还适时提出了林下经济的发展思路,积极鼓励、动员附近的农民,在林下种药种菇、畜禽养殖、养蜂酿蜜、果园采摘,助推了脱贫攻坚,走出了一条绿色生态的发展之路。
脱贫攻坚:“培育特色产业,壮大产业扶贫”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正是民权县对精准扶贫意义的深刻把握。脱贫攻坚开展以来,民权县委、县政府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把推进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补短板、强弱项的重要“引擎”。
民权县是革命老区县、国家大别山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重点县,现有贫困村129个,全县建档立卡27124户84455人,脱贫12972户46033人,未脱贫14152户38422人,2018年计划脱贫8960户29600人。在脱贫攻坚的进程中,该县谋划最多的是发展,体会最深的是产业,产业扶贫投入逐年增加,产业扶贫项目遍地开花,经验做法多次在全省产业扶贫现场会上进行交流。
姬脉常说:“产业扶贫是实现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是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所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关键在于培育特色产业,壮大产业扶贫,才能啃下脱贫攻坚这块‘硬骨头’!”
该县结合香葱种植、绿笋种植、林下食用菌、优质花生、生猪养殖、肉牛养殖等重点脱贫产业,专题研究,理清思路,整合力量,安排部署,形成了推动产业扶贫工作的强大合力。
“党的产业扶贫政策好!引导俺这些贫困户分包大棚搞芦笋种植,这小芦笋价钱好还不愁销路,摘穷帽就靠它了!”10月25日,双塔镇秣坡村正在大棚内管理芦笋的贫困户刘胜然喜不自胜。
这两年,双塔镇通过组织考察,实地论证,结合“一乡一业”对接产业扶贫项目,把具有市场前景好、一年种植多年受益的芦笋作为产业扶贫的主导产业,采取“财政+金融+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引导贫困群众发展大棚绿笋种植,在秣坡村流转土地550亩,财政扶持462.4万元新建芦笋大棚578座,578户贫困户实现一户一棚,涵盖了秣坡等8个行政村的贫困户,单棚年均收益8000元以上。如今,大棚绿笋产业已成为当地贫困户脱贫的特色主导产业。
这是民权县大力发展产业扶贫推动脱贫攻坚工作的一个缩影。
该县用好产业扶贫这副“妙药”,创新产业模式、强化金融支持、发挥基地带动,下足“绣花”功夫,把发展产业作为推进脱贫攻坚的“牛鼻子”牵牢抓稳,产业扶贫俨然成为脱贫攻坚战场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林下食用菌种植产业种出产业扶贫“摇钱树”。利用申甘林带6万亩林下土地资源优势,建成了占地1500余亩的林下食用菌种植产业扶贫示范基地,扶持程庄镇13个贫困村2691户贫困户发展林下食用菌种植,贫困户户均年增收3750元,把“小蘑菇”做成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大产业”。
——温棚蔬菜种植产业育出产业扶贫“致富花”。绿洲街道办吴庄村着力在选产业、促脱贫上下功夫,着力打造“菜篮子”精品示范工程,联合周边蔬菜专业村,完成高标准日光温室大棚建设1000多座。带动周边200户左右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全部参与日光温棚蔬菜种植,贫困户每年收入达到3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温棚蔬菜种植专业村。
——40万亩优质花生产业鼓起了贫困群众“钱袋子”。依托全县40万亩优质花生种植这块“知名品牌”,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依托,以贫困农户为主体,以政府奖补为手段,以科技推广为抓手,大力发展优质花生种植产业,带动6320户贫困户发展优质花生种植,带贫比例达24.3%。
58岁的赵安祥是程庄镇新赵庄村的贫困户,看到林下种蘑菇脱贫“靠谱”,他也“重出江湖”,担任起了公司的日常管理员。“这下俺可是把贫困户的帽子摘了!”如今,他每月有了3000元左右的工资,逢人就高兴地说。和“小蘑菇”做成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大产业”一样,该县伯党乡的花木远销到河北,人和镇的鲜食葡萄走进了省会郑州市场,白云寺镇的小香葱、龙塘镇的小辣椒买到了京城……
该县还积极推进正大集团100万头生猪饲养、科尔沁3万头肉牛养殖和光伏发电三大产业扶贫项目建设;光伏发电扶贫项目作为政府投资,群众稳定收益的扶贫产业项目,目前,该县投资2.566亿元的129个贫困村的村级光伏电站已全部并网发电,总装机规模达38.7兆瓦,单个电站年产值达20余万元,助推了129个贫困村脱贫出列,带动全县12740户左右的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打造出万亩“蓝色海洋”的新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