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黔西南 特色农险让农户吃下 定心丸
10月中旬,走进安龙县栖凤街道办大秦农业公园300亩百香果种植基地,稀稀拉拉的百香果树东倒西歪,许多树的根部都已腐烂,地上还有被水淹过的痕迹,本已是出果的时节,果树上却很少见到果子。从事多年农业的大秦农业公园园长付军相当惋惜:“8月遭受水灾,园内种植的百香果、柠檬、木瓜和桑葚等农作物纷纷被淹。”
“县农业部门来调查受灾情况时,我们记起参保了‘农调扶贫险’,现在程序走完,仅百香果一项,保险公司已定损赔付26万余元。”付军说:“还好参保了保险,挽回不少损失,不然今年可就亏大了!”
离大秦农业公园不远处的巨峰葡萄采摘园也在水患中受灾。“我们的受灾面积有350亩,在保险公司定损后,按赔付比例,我们获赔13万余元。”经历了这次受灾,巨峰葡萄采摘园负责人林细奇对参保“农调扶贫险”深有感触,“明年还要继续保。”
近年来,黔西南州有效推进百香果、中药材、食用菌等山地特色高效农业,逐步形成了低热河谷、缓坡温凉、高山冷凉三条立体生态经济产业带。
自今年脱贫攻坚春风行动令发布后,黔西南州抓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把25度以上坡耕地、重要水源地等重点区域的低效作物退下来,把蔬菜、食用菌、精品水果等十大特色优势产业补上去,多渠道多途径助力贫困户增收。为让群众在农业结构调整中自愿真心调、放心种,黔西南州创新性开发出保险机构联保、亩产收入兜底、保费分级负责、制度机制完善的“农调扶贫险”,健全风险共担、群众满意、资金充实、监管到位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保障体系。
“农调扶贫险属政策性农业保险,为承保农户转嫁了种植风险,提振了农民的种植信心。”黔西南州农委农村金融保险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卢君告诉记者,“农调扶贫险”是黔西南州保障农业结构调整的创新举措,参保对象为全州区域内农业结构调整确定的蔬菜、水果等调优农作物,由州人保财险主承保,国寿财险、平安财险、太平洋财险和国元农险参保,5家公司按一定份额组成“农调扶贫险”共保体。根据替代作物的生长特性主要设计自然损失保险和价格指数保险两类险种,保险费率均设定为5%,按每亩最低2000元收入为保障目标,保费由州级财政、县级财政、农户按3:6:1比例分担,确保全州范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退一进十”替代作物保险全覆盖,种植企业和建档立卡贫困户“应保尽保”,一般种植农户“愿保尽保”。
实施不到一年,“农调扶贫险”在提高地方特色农业产业抵御风险能力、保障群众利益不受较大损失等方面的优势凸显,农户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吃了“定心丸”。统计数据显示,目前该州“农调扶贫险”自然损失险承保面积达到45.16万亩,其中,总保费2373.29万元、总保额47405.53万元;价格指数险承保面积12.43万亩,其中,总保费858.39万元、总保额17167.85万元。安龙县、普安县、贞丰县等地承保的“农调扶贫险”自然灾害险,已有部分发生自然灾害,受灾面积1.2万余亩,已理赔140余万元,未理赔金额500余万元。(刘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