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从作坊到现代企业 这朵 荷花 花有百日红
从作坊到现代企业 看这朵“荷花”如何花有百日红
吴永富 记者 李析力 摄
上世纪九十年代,工人在进行箱盆切割和产品包装。 受访者供图
现在的包装车间 记者 李析力 摄
江津米花糖是不少重庆市民熟悉的“零嘴”,一封米花糖承载着重庆名特产的记忆。曾几何时,生产江津米花糖的工厂和作坊多达130余家,如今仅剩玫瑰、荷花、顺发等十余家企业。
荷花米花糖是一家民营企业,创办于1984年,其发展壮大伴随着国家一次又一次的改革。昨日,记者来到江津采访,探秘这家从5000元家庭作坊发展到拥有200人职工的现代化企业,看看它是如何念好的“致富经”。
创业
开办塑料印刷厂赚到第一桶金
“企业能够走到现在,一是抓住了改革开放的机遇,二是政府的支持,三是民营企业灵活的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年满70岁的荷花米花糖董事长吴永富打开了话匣子。
1978年国家实施改革开放,远在江津德感中渡村的农民吴永富嗅到了机会。1979年,吴永富和村里的朋友每人出资300元办起了塑料印刷厂。“那个时候跑业务花销少。”吴永富说,每天的差旅费短途8毛钱一天,长途1.2元一天,厂子生意很火红,市场都是靠坐公交车,一个县一个县跑出来的。
塑料厂办了三年多,一些村民生出了意见,由于是改革开放初期,政策还没稳定,厂子被村集体接管。虽然工厂被接管,但吴永富却赚到了第一桶金。他负责销售,赚的是提成,在那三年间,家里修起了房子,还有了2000多元的存款。“那三年销售经验让我见了很多世面,对国家政策越来越了解,坚定了我继续办厂的决心。”吴永富说,办塑料印刷厂是人生的一次转折,让他这个农民接触到了市场经济。
5000元办起荷花米花糖作坊
厂子被接管了,但吴永富却没有闲着。吴永富所在的德感是江津米花糖的起源地,当时的糖果厂独家生产的玫瑰牌米花糖远近驰名,时常供不应求。吴永富笑着说:“当时过年过节,大家走人户都爱送米花糖,最火爆的时候买米花糖还要领导批条子。”
经过了解,吴永富认为作为地方特产的米花糖很有前景,而且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投资小、见效快,于是萌发了办米花糖作坊的想法。有一次,他来到销售米花糖的厂子附近转悠,发现米花糖一生产出来就被一抢而空。“真的不愁销,感觉眯着眼睛都能赚钱!”吴永富说。
吴永富把办厂的想法告诉给了亲戚,大家说干就干。1984年,他和妹妹、舅舅、姨叔、姨伯五家人一人出1000元,合计5000元,在德感附近的双龙乡柑园生产队,租了200平方米的土房子办起了江津县中渡食品厂。
吴永富说,投入的5000元钱,简单刷了墙,做了几个大灶,买了几口锅和几把刀,拉上亲戚9个人就干了起来。为了制作出地道的米花糖,吴永富还三顾茅庐请来江津米花糖创始人陈丽泉的关门弟子黄绍荣老师传授技艺。2个月后,吴永富的第一批米花糖出炉,他给米花糖取名为“荷花”。
吴永富感叹道,这多亏了改革开放的好政策,以前一个农民要办厂,那真是想都不敢想。
守业
村民不理解差点关了作坊
创业不易,守业更不易。吴永富回忆道,随着工厂的发展,他的米花糖生意越做越好,当地村民有些不理解,想方设法阻拦他们生产。比如他们在房间里生产时,村民拿锁从外边把门锁了。一些村民爬上他们房子,用竹子堵塞烟囱,甚至有一次还大打出手。“当时都有了放弃不想干的念头”。吴永富说。
荷花米花糖74岁的老职工陈光庭证实了这一说法。陈光庭从1984年就在厂里工作,主要是开拖拉机跑物资转运。“其实也没有什么矛盾,就是村民看着他赚了钱眼红。”他说。
这一情况传到了时任江津县委书记辜文兴的耳朵里。那一天,辜文兴正在县里召开发展乡镇企业的三干会。他立即组织县里的有关部门来到厂里,并现场召开办公会解决问题。
“企业能够发展,离不开好的政策和政府的重视。”吴永富说,辜文兴的一番话让他吃了一颗“定心丸”。后来,他们办乡镇企业的事还被四川电视台进行报道。
征地办厂建起现代化企业
1987年,随着工厂的发展,工厂更名为江津县米花糖厂,吴永富有了建新厂的打算。1988年,他贷款14万元,在已搬迁的中渡小学原址上建起了一楼一底的新厂房。新厂房大约2000平方米,还采购了一批机械化设备,告别了手工作坊时代。
也是那一年,随着工厂的升级,标准化生产制度得以确立,他们厂生产的米花糖被评为农业部优质产品,1989年被评为全国旅游商品金奖。
“那个时候得奖不容易,有严格的标准,要有足够的机构和人员配置,还有制度建设。”吴永富说,“通过评奖也让企业走上了正规化的发展道路。”由于国家改革的逐步推进,工厂的体制机制也在不断调整。吴永富说,由于当时批执照只有国有、集体和个体,由于他们是几个人联合的,还难住了工商局,后来批的是联户企业。大约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国家出台了农民股份合作企业规定,就与现在的股份制公司基本一致,他们就主动申请进行了改制。
1992年,吴永富获得了5亩征地,建起了车间、锅炉房。那一年江津撤县建市,厂名更名为“江津市米花糖厂”。1994年,他们又征得8亩地,新盖了办公楼、宿舍楼和配电房等。前前后后占地达到了15亩,基本建成了现在的规模。
1998年,江津市米花糖厂改制为重庆市荷花米花糖有限责任公司,同年组建重庆市荷花米花糖集团有限公司。
2012年前后,荷花米花糖集团在德感工业园征地70余亩,2015年新厂在德感动工建设。目前,厂房已修建完工,新的设备也已经到位,预计明年3月将迁入新厂。公司也从创业时的9人发展到200余人,公司产值从当初的几十万,发展到如今的六七千万。
未来
将加快电商平台的建设
如今,吴永富虽身为董事长,已很少参与公司管理,女儿吴萍作为荷花米花糖集团公司总裁担起了重担。吴萍说:“新厂已经建成,随时都可以投入使用,只是年底和年初是生产旺季,所以暂时没有打算迁厂,预计明年3月等待生产淡季时进行。”
对于迁厂后的打算,吴萍早已有了想法。现在互联网经济发展迅速,电商销售模式已经取代了很多传统的销售渠道,政府也十分重视电商平台的培养。
吴萍说,下一步公司将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是继续研发推出更多新的符合市场的产品,另一方面就是加大电商平台的建设,“电商的好处在于不出家门便可以卖向全国,卖向全球,这是荷花未来十分重要的销售渠道。”
链接
一条街就有十多家米花糖厂
老工人陈光庭说,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米花糖真是火爆,他当时在厂里开拖拉机,负责转运物资,每天要拉好几十趟车,每天干活的劲头十足,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
当时很多人订货,每天陈光庭都要将米花糖拉到双龙乡附近的岔路口转运,往往车一到,大家就一窝蜂上来拿货。后来,为了保证安全,拿货还需要排队。陈光庭回忆,就在当时荷花米花糖厂的那条街上,生产米花糖的厂就有10余家。
感悟
抓住了改革开放的机遇
吴永富说,自己能够办起厂,关键靠的是抓住了改革开放的机遇,同时也有政府的扶持,以及民营企业灵活的体制。让他印象深刻的是一次政府组织的培训。
那次培训是由农业部组织的,由江津推荐的,学习地点在深圳。那一次培训来的都是全国各区县的分管领导和乡镇企业的厂长。那次培训邀请到了香港的老师,讲的是股份制企业。吴永富说,股份制企业当时在国内是个新事物,但其实和他自己办的企业就很类似。这对他以后的企业改制、明晰股权等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经验
开拓市场还需做好服务
在建厂初期,江津米花糖可谓竞争激烈,仅德感周围就有30多家,当时整个江津多达130多家。而那时,当地家喻户晓的是国营厂生产的玫瑰牌米花糖。于是荷花米花糖将目光瞄向了重庆主城。
当年,荷花米花糖在重庆设立了办事处,并与重百等大型百货进行了合作,还开展了企业团购的方式。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荷花米花糖还和重庆机场合作,开发了定制产品。
在打开重庆市场的时候,他们还做优自身服务。吴永富说,以前要买江津米花糖不是想不想买,而是买不买得到的问题。为了打造品牌,他们在合作时推出了送货上门的服务。为了方便客户,他们还将以前的现钱现货,变为了先货后钱的方式。
做好产品研发和包装很关键
据了解,传统的江津米花糖都是用猪油制作,荷花米花糖在工艺上进行了调整,将猪油变为了进口的棕榈油。这一小小的改变,不仅让米花糖的口感吃起来更好,而且自然延长了米花糖的保质期,成本还比猪油低。
同时,推陈出新,不断研发新品。一方面是将米花糖的味道变得更加多元,开发了椒盐味、麻辣味的米花糖,另一方面是开发新产品,比如芝麻片、芝麻杆和蛋卷等,如今他们的系列产品就多达40余种。
还有就是更新包装,以前传统的米花糖是用的油纸,后面他们改用了铝膜。铝膜不仅使用起来美观,而且让产品的保鲜期更长。最初版的包装是在重庆设计,在沿海地区生产印刷而成,一下子就抓住了消费者的心。
一定要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对于企业的发展,他们还特别重视人才,每年都会拿出经费让企业人员外出学习。同时,就是将合适的人才放在合适的岗位,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吴永富讲了一个故事。1992年,江津来了一批下派干部,其中有一位是食品专业的本科生,他进了荷花米花糖厂,担任科技副厂长。这位副厂长到任后,在重庆市场拓展、新产品研发和包装设计上立下了汗马功劳,其中有两款包装设计沿用至今。
重庆商报-上游财经首席记者 李析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