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的上网行为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日前发布的《中美日韩网络时代亲子关系的对比研究报告》显示,在4个国家中,中国中小学生触网率最低,但中国中小学生智能手机拥有率(68.1%)仅次于韩国,超过美国和日本,7~9岁开始触网的学生居多(45.2%)。对四国中小学生上网时间的统计显示,中国中小学生上学日上网1小时以下的比例超过七成。(10月31日《中国青年报》)
“中国中小学生智能手机拥有率近七成,超过美国和日本”,这样的数据统计,公众想必不会吃惊。而横向对比,则多多少少有些出人意料。事实上,考虑到中国与美日在社会发展程度上的差距,中小学生智能手机拥有率上“反转”,尤其显得有些突兀。当然,部分原因可以理解为我们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弯道超车”,可若是换个角度看,这又何尝不意味着电子产品在未成年群体中的泛滥失控呢?
中国中小学生智能手机拥有率68.1%,这个数字孤立看来似乎没什么特别,可要是结合“全社会智能手机普及率”来解读,就显出不一样的含义来。据权威机构此前公布的信息,韩国智能手机普及率高达94%,美国智能手机普及率为77%,日本为59%;再看中小学生智能手机拥有率,韩国为87.2%,美国为61.4%,而日本为42.1%——显而易见,美日韩的中小学智能手机拥有率,都明显低于全社会的智能手机普及率。但中国却是个例外!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智能手机普及率为68%,中小学生智能手机拥有率为68.1%,两者几乎完全一样,此一现象无疑是极不正常的。这事实上表明,在使用智能手机一事上,未成年人群体完全就是“社会化”“拟成人化”的。我们并没有一套有效的管制和过滤机制,来限制、引导中小学生减少智能手机的使用。这近乎一种放任自流的状态,尽管个体家庭内部也许会干预子女使用智能手机,但从整体的结果看,这种微乎其微的努力远远不够。
智能手机在未成年学生群体中的失控,不仅仅体现在宏观的统计数字上,更体现在日常的微观场景中。诸如熊孩子花光家里积蓄打赏主播,偷拍“不雅内容”上传网络,沉迷手游花“巨款”充值等等事情一再曝出,这些都说明,不管是学校还是家长,都无法有效管理孩子们的手机使用行为,多数时候只能后知后觉地补救……智能手机在中小学生中间的泛滥,业已酿成了种种苦果。移动互联网不分对象、不分年龄的全渗透,将一个泥沙俱下的复杂世界,推给了涉世未深的孩子,这既不合理也不道义。
前不久,法国已立法禁止幼儿园、小学和初中学生在校园内使用手机。在我国中小学生智能手机拥有率超过美日的大背景下,更应以此为启发,重新审视并设计智能手机在未成年群体中的差别化管理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