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一江一河将成为“城市客厅”
河流是一部流动的历史,是城市的灵魂。纵观全球城市,河流塑造了一座座城市的独特气质。从国际上来看,著名滨水区大都经历了由生产功能重返城市生活的转变历程。
31日,晨报记者从2018世界城市日——上海论坛上获悉,黄浦江和苏州河已经成为上海迈向全球卓越城市的发展主动脉。未来,一江一河还将最大程度地实现滨水空间开放,并融入城市公共空间网络,为市民提供类型丰富、舒适宜人的公共活动区域。也就是说,一江一河将成为上海开放度最高、为大众公平共享的“城市客厅”。
苏州河:
预留通道实现临河可见河
在当天的论坛上,市规土局局长徐毅松介绍说,对接“上海2035”提出的“建设更富魅力的人文之城”发展目标,一河两岸地区将打造苏州河历史文化之旅,形成滨水活动中枢、文化艺术地标和市民休闲地带。苏州河两岸则更强调生活气息:它是多元功能复合的活力城区;是尺度宜人有温度的人文城区,更是生态效益最大化的绿色城区。未来,将成为与市民日常生活紧密关联的滨水场所。
为了建设富有活力的滨河功能带,上海将加快沿河各片区文化、创新、生活服务功能建设。强化水上旅游功能,策划主题游览线路,新增7处旅游码头,实现水陆联动;开展龙舟赛、皮划艇等水上活动,形成多姿多彩的水上生活氛围。
值得一提的是,苏州河中心城段目前已经贯通26公里,两岸42公里岸线将在2020年前实现全部贯通。届时会打通64个断点,同时在北苏州河路、南苏州河路、光复路等核心段道路采取机动车管制措施,增加慢行空间,提升环境品质。对于近期无开发意向的地区,在2020年前预留退让6米防汛通道,结合通道设置休闲步道,实现临河可见河。
黄浦江:沿岸贯通继续向南北推进
黄浦江是全球城市核心功能的空间载体,也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金融贸易、文化创意、科创研发功能的汇聚地。
在功能上,黄浦江聚焦“上海2035”总体规划的“五个中心”建设要求,大力拓展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产业;打造世博两岸、杨浦滨江南段、徐汇滨江三大文化集聚区,建立浦江文化品牌,丰富文化设施层级;高标准建设世界级水岸游览项目,形成水陆联动、多元体验的游憩空间。
例如北外滩地区,位于虹口区南部,与陆家嘴、外滩隔江相望。作为“上海2035”国际航运中心功能的核心承载区,在建筑总量基本维持不变的前提下,着眼更大区域联动,将打造成为卓越全球城市中央活动区的标杆之一。
黄浦江沿岸贯通继续从核心段向南北推进。针对郊野生态段、一般城市段、中央活力段等分类分级,差异化增加了垂江道路和慢行通道密度;加密慢行垂江廊道与地铁站点、公共服务设施、小型广场、水上巴士码头、公交车站等节点的联系;同时,对重要的垂江通道慢行环境进行了提升,针对地块内部通道、滨水沿路绿廊、商业生活型街道三种通道提出适宜策略。
同时,加强滨江与腹地联系,建设慢行缝合的两岸空间,核心段慢行通道平均间距不超过200米。设置便民服务、应急医疗等多类型服务设施。
世博文化公园:新建温室花园、马术公园等
为了强化生态功能,设定了不同功能区段生态空间比例,黄浦江沿岸规划将新增大型生态空间近1000公顷。在此基础上,将进一步加强滨水与腹地生态空间的连通,增强生态网络韧性,提升区域整体生态效益。
在寸土寸金的浦东滨江,规划了近2平方公里的世博文化公园,将建设成为“生态自然永续的大公园、文化融合创新的大公园、市民欢聚共享的大公园”。这是上海完善生态系统,提升空间品质,建设卓越全球城市的重大举措,也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世博理念的最佳诠释。公园保留4个世博场馆,新建温室花园、上海大歌剧院、马术公园,打造世界级的文化公园,已于2017年9月底开工建设,计划2021年基本建成开园。
苏河湾浙北绿地是苏州河畔标志性的绿地空间。绿地通过内部广场和地上地下连廊,塑造立体复合的慢行空间体系。绿地内复建历史建筑,注入文化功能,形成绿脉、水脉、人脉、文脉四脉相承的活力新地标。
黄浦江、苏州河两岸也是上海历史风貌最为集中的区域之一,一江一河将延续文化风貌特质,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地标,并针对滨水天际线和地区色彩进行引导,加强新建建筑高度与高层建筑形态管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