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宁夏文化大篷车 舞台是固定的也是流动的
30多年来,宁夏文化“大篷车”行驶百万公里,流动演出超过8000场,足迹遍及宁夏所有乡镇。
说起“大篷车”,有人说王志洪即是“大篷车”。
“从艺50多年来,我最美好的经历就是伴随话剧这门艺术一起走过,我的故事就在‘大篷车’的车厢里,‘大篷车’其实就是一种艺术精神,这种精神30多年来从未谢幕。”宁夏话剧团原团长王志洪说。
时间拨回到1984年12月26日。宁夏话剧团创作的第一部农村题材的话剧《庄稼汉》,接受了40多位农民评委的评审并得到认可,演出现场座无虚席。
“剧本让农民满意了,没有演出场地怎么办?” 《庄稼汉》让王志洪和他的剧团有了强烈的成就感和幸福感,但纠结也随之而来。
演员们集思广益,决定把一辆旧的大卡车改装一下,又拉演员又拉家当,还能当流动舞台。自此,一辆全国首创的文化“大篷车”开始奔驰在乡间田野上,揭开了中国话剧艺术下乡的序幕,《庄稼汉》借助“大篷车”在全区演出700多场。
1990年,“大篷车”第一次走出去,从宁夏开到上海,历经21个省市区,演出660场,开创中国话剧巡演的新纪录。
2001年11月《梅家小院》开始全国巡演,历时86天行程近4万公里,演出47场,露天演出观众达10余万人次。2004年,宁夏话剧团应邀参加全国儿童优秀剧目展演,“大篷车”开到长沙,行程5000多公里,演出30多场……
没有奢华布景、没有高档音响、没有炫目灯光的宁夏文化“大篷车”享誉全国,打响了一个响当当的文艺品牌。话剧泰斗、时任中国文联副主席的李默然当年观看《梅家小院》后评价:“宁夏‘大篷车’真不愧是全国文化战线上的一面旗帜,连我们这些以演戏为职业的人都多次被感动得流下热泪。”
王志洪说:“只要‘大篷车’精神在,宁夏话剧就能充满活力。”“大篷车精神”究竟是什么?30多年来,宁夏话剧团始终坚持一条准则:演出的时间、地点由观众定,观众说在哪儿演就在哪儿演,观众说几点演就几点开演。田间地头、农贸市场、学校操场、白天还是晚上,全部是观众说了算。时值盛夏,剧团把阴凉处让给观众;数九严冬,把太阳地、背风处让给观众。
2004年底,宁夏话剧团到同心县罗山演出。演出结束已至中午,“大篷车”正准备离开时,忽然来了120多个扛着板凳的小学生。王志洪问:“你们怎么才来啊?”“俺家到乡上不通车,俺们早晨6点多就出发了,走了5个多小时山路才过来的。”看着孩子们穿着单薄的衣服,一个个小脸蛋冻得通红,演员们感动不已。他们把舞台重新搭起来,专门为孩子们加演了一场《金色的鱼钩》。
驾驶“大篷车”近30年的宁夏话剧团舞美制作中心主任陈波说:“每次下乡,党员们都把‘大篷车’里最好的位置留给普通演员,住宿时把最好的房间留给别人。党员吃苦在前,剧团才有凝聚力。”
“团里不论资排辈,只讲奉献,我进团时间算是比较短的,可在这里感受到的‘大篷车’精神是我一生用不完的财富。”演员陈珊珊说。(记者 王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