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财经 » 数字货币 » 正文

全球报道:增信民企债意在防范流动性陷阱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11-03  来源:腾讯网
核心提示:原标题:增信民企债意在防范流动性陷阱(图片来源:全景视觉)张林/文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设立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

原标题:增信民企债意在防范流动性陷阱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张林/文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设立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以支持民营企业通过债券渠道获得更多融资。除了直接缓解民营经济融资困难、提振民营企业家信心之外,该工具的深层次意义在于促进“宽货币”向“宽信用”传导,化解当前经济中不断积累的流动性陷阱风险。

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就是专门为民企发债融资提供增信支持的金融工具,主要包括担保增信、信用风险缓释工具两类。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就是银行、保险公司等专业机构,预先收取债券投资人或发行人的保费,承诺当出现违约情况时为部分违约损失负责。其实质就是把债券违约的风险转移给银行或保险机构,缓解债券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从而使得债券融资变得更容易。

为了方便中小民企发债融资,中国在2012年专门推出了中小企业私募债,但6年来该品种在债券融资总额中的比重仅有1%,被很多中小微企业称之为“鸡肋”。主要原因在于,中小企业私募债的投资者往往要求发行方有充足的担保或者抵押,而民营企业如果有这些就没用融资困难了。另外,中小企业私募债的利率较高,反而使得投资人产生了风险厌恶的情绪,民企只得再次提高债券利率,由此民营企业陷入了融资困境。

最有投资活力的民营企业受制于融资困境,最终导致民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不断下降。另一方面,由于化解过剩产能的需要,国有企业的投资动力也受到种种限制。虽然今年以来央行采取了定向降准等“宽货币”的举措,但“宽货币”尚未有效转化为实际的信用扩张。截至9月份,原口径的社会融资规模同比增速已经降到8.97%的历史低点,企业中长期贷款占比也处于低位。不仅制造业的生产和投资走弱,房地产投资在严格调控下也有进一步下降的趋势。经济基本面的走低表明企业部门投资动力不足,因此其融资动力也不足。这样,即便金融机构提供了充足的流动性,但却失去了投放流动性的渠道,流动性陷阱的风险就出现了。

中小民营企业的投资回暖是“宽货币”向“宽信用”传导的重要途径之一,由于中小微企业是生产链条的最下游,下游的经济复苏不仅有助于经济基本面的复苏,还有助于保障就业和平均收入水平的稳定,这是维持投资增速的必备条件。央行在设立民企债券融资工具的同时还提供了1500亿元的再贴现和再贷款额度,部分额度将成为该工具的初始基金。上半年民营企业通过债券融资的累计规模达8万亿元,其中债券违约涉及的金额为250亿元,占比为3.2%左右。按照融资主体来看,民企债券融资主体累计为1611家,其中出现过违约情况的有70家,占比为4.3%。

考虑到政策鼓励下有更多中小微民营企业将通过债券融资,民企发债违约率大约在5%以内,那么1500亿元的金融缓释工具费用可以至多为3万亿元的民企融资需求提供担保,即便以10%的违约率计算,也有1.5万亿的民企融资需求可以得到信用风险缓释。

当前民营企业的融资动机远高于国有部门和居民部门,民企债券融资工具恰好可以帮助多达3万亿的货币供给找到最合适的需求方。当然,民企债券融资工具还只是一个新生事物,理论上计算的效果到实际落地还需要配套措施。

从根源上讲,中国经济的流动性陷阱风险来自于上游企业部门融资的刚性兑付。由于有刚性兑付,地方城投平台及相关国有企业投资就面临着预算软约束,从而易于产生产能过剩的问题,上一周期的产能过剩就会形成下一周期的流动性陷阱。

截至当前,包括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在内的国有企业债券融资数额已经达到160万亿元左右,而国企违约所涉的金额只有360亿元左右,违约金额占比不到0.02%。按照违约主体来看,国有企业债券发行主体累计4845家,出现过延迟兑付等现象的主体只有16家,违约概率只有0.3%左右。这意味着,在地方政府信用背书的情况下,国企的债券融资基本上是刚性兑付。

在这种背景下,金融监管部门正在逐步剥离地方政府对城投平台的信用背书,地方国有部门的债券融资动力和投资动力正在不断被压缩,而推出民企债券融资工具意在推动民企投资进行替代,这对于未来经济的健康发展可谓重要一步。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