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全国各地资讯 » 山西 » 正文

全球报道:一座矿蕴育一座城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11-04  来源:人民网
核心提示:原标题:一座矿蕴育一座城岁月不惑,步履弥坚。改革开放之初,一次被历史铭记的握手埋下滥觞的种子。平朔煤矿、朔州市,有着同根

原标题:一座矿蕴育一座城

岁月不惑,步履弥坚。改革开放之初,一次被历史铭记的握手埋下滥觞的种子。平朔煤矿、朔州市,有着同根同源的昨天,数十年相伴有着相生相持的今天和明天。

秋风掠过,塞上层林尽染,时光继续赋予大地勃勃生机。一如当初风沙中植下的白杨,这座矿、这座城已经大树参天。她们的命运紧紧相连,继续谱写着岁月之歌。

一次握手,打开了通往世界的窗口

瞬间已化作永恒,历史与现实在此交汇。朔州市体育馆前,邓小平、哈默博士握手的铜雕和广场上怡然自乐的黄发垂髫,共同讲述着这座矿和这座城的前世今生。

铜雕定格了一个春天的故事。1979年早春,邓小平访美,向全世界表明中国改革开放的决心。期间,小平同志与有“红色资本家”之称的哈默博士首次握手。之后,邓小平先后多次会见哈默,过问项目进展。最终双方敲定合作建设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朔州也因此成为被历史眷顾的土地。

境外媒体敏锐地嗅到安太堡露天煤矿的价值,将其称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在国内,她同样万众瞩目。1984年10月1日,尚在筹建中的安太堡露天煤矿的模型彩车便走上天安门广场,出现在国庆35周年庆祝活动中。这是莫大荣耀,更是千斤重任。

全世界都在注目、质疑,这块“试验田”能否成功,甚至中国改革开放的路子能否走通?1985年7月1日,来自国内四面八方的建设者云集于此,挥锹铲下第一方土,建设者们开始回答一个又一个疑问。

1987年9月10日,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中国向世界宣告,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正式建成。巨型铲车举起第一铲煤,三层楼高的重载卡车第一次开进煤田,沉睡亿万年的乌金跃出地面……世界震惊了!

“三年准备,两年建设”,安太堡露天煤矿不仅如期投产,而且诞生了与“深圳速度”齐名的“平朔速度”。中煤平朔集团公司工会主席苏景明说:“当时建设如此规模的煤矿,中国10年都难以完成。通过引进外资和技术,安太堡露天煤矿从建设到投产只用了两年时间。”

那一次握手,开启了中国煤炭行业快速发展的大幕。中煤平朔集团机电首席专家李亚武,见证了安太堡煤矿的成长。他回忆,“1985年设备从美国运到平朔。由于运输条件有限,107台卡车和10台电铲都是以零部件运到现场。经历长达一年的时间,我们不仅完成整套设备的组装,更培养了大量技术人才,消化了大量世界先进技术。”可以说,目前中国所有的露天煤矿,都有安太堡的影子。当时,安太堡露天煤矿的建设,为中国露天开采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成为国家培养露天矿各类人才的“摇篮”。

那一次握手,把改革创新的基因深深植入黄土地。安太堡露天煤矿的诞生开中外合作先河。这座被称为“黄土高原上的现代化奇迹”的露天煤矿,成为中国走向世界、走向现代化的一个符号。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的成功上马,也使得大批国外企业接踵而至,大笔资金投向中国这片神秘而充满魅力的土地。就在安太堡露天煤矿投产两天后,邓小平再次会见哈默,他说:“中国最大的对外合作项目山西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的建成又一次表明,中国改革开放的路子走对了。”

 

一座煤矿,浓缩着改革创新的智慧

开放的胸襟、改革的精神是她与生俱来的基因。从诞生之日,安太堡露天煤矿便不断在创新中搏浪前行。

安太堡露天煤矿几乎完全移植当时世界最先进的煤炭工业模式,投产之时便一举成为国内单采煤量最大的露天煤矿。一鸣惊人的背后也非波澜不惊。按照合同,在合作期的前12年,生产经营管理以美方为主,即煤矿的管理层全部是美方为正职,中方为副职。中外文化的碰撞,经营理念的差异,甚至生活方式上的不同,都成为这座新生煤矿所要面对的问题。

中煤平朔集团公司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庞顺泉回忆,一次午餐时间,大伙围住维修部值班经理、美方的豪舍先生,七嘴八舌发表意见:“豪舍先生,在中国,职工是企业的主人,我们有权向企业的领导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为什么在这里就没有发言权,必须完全听你们的呢?”豪舍听后感到十分惊讶:“工人是企业的主人,那我们老板算什么?”类似的故事今天听来不可思议,但过去却是家常便饭,需要用改革的智慧一一消化。

当时的安太堡露天煤矿,仅仅安排了90名管理人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均是世界水平。但再先进的模式也需一个与国情适应的过程。“针对一些‘水土不服’,比如设备管理、员工培训等等,我们都做了大量本土化改进。”中煤平朔集团宣传部部长张水生介绍,正是由于善于学习、乐于融合、敢于创新,让安太堡露天煤矿扎下了根。

1991年,美方提前从安太堡煤矿撤资,中方开始独立经营管理。安太堡再次站到风口浪尖,“能不能经营好”是她必须回答的质疑。

改革出现的新情况还须以深化改革来解决!

上世纪90年代初,这座煤矿华丽转身,她融中外成功管理方法为一体,创造出“高效率、高科技、高效益、快节奏”的“三高一快”模式。不仅安太堡露天煤矿欣欣向荣,而且在上世纪末还建成投产了安家岭项目,在国内首次实施露井联采,走出了一条自主设计、施工、建设的创新之路,树立起我国煤炭工业的新标杆。如今的中煤平朔已经拥有包括安太堡在内3座年产能2000万吨以上的特大型露天矿,2座年产能千万吨级的现代化井工矿,年总入洗能力1.26亿吨的6座配套洗煤厂和4条运输能力1亿吨的铁路专用线,累计生产原煤14亿多吨。

“在改革中奋起,在拼搏中收获,改革开放是平朔煤矿的基因,近40年改革的脚步从未停歇。”中煤平朔集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党委书记王祥生介绍,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创业、锐意改革,这块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开创了“引进外资、引进技术、引进管理”之先河,而且成功走过从吸收、消化,到创新、输出的发展历程。

从技术引进到自主创新,安太堡露天煤矿的经验不仅在国内被不断复制,而且已经走出国门。如今,国内各大露天煤矿几乎都复制了安太堡的生产和管理模式,在蒙古国、澳大利亚、纳米比亚,都有从平朔煤矿走出去的技术人员和管理者。从引进到引领,中煤平朔已成为国际一流的露天煤矿设计、勘探、生产企业。同时,中煤平朔还在火力发电、生态产业、煤化工领域积极布局,早做转型发展打算。“以煤为基、电化两翼,生态支撑、产业经营和资本运营双轮驱动、四大产业良性耦合互动”的循环经济产业格局初现。

 

一座城市,见证了快速发展的历程

“因为一座矿,有了一座城”,介绍自己的城市,朔州人大多以此开场。改革开放是她的母体,这座矿是她的脐带。

改革开放的棋子刚刚落下,当时的矿区几乎是荒野一片,规划中行政生活区一带,更因为汉墓遍布,少有人烟。煤矿的早期建设者们对城市的雏形记忆深刻,去县城需顺阡陌而行,穿稼穑而过,行走十几里才能到达县城的火车站。如今,林立的高楼、宽阔的马路、闪烁的霓虹已经扮靓了城市,擦掉旧时的容颜。

城市的变迁如同改革开放的年轮。随着平朔露天煤矿的建设,这座小县城不仅迎来了外国人、巨型机器,更迎来了从未有过的高速发展。煤矿建设伊始,在朔州开工的单项工程就有公路建设、铁路建设、供水工程、通电工程、通信工程等10个项目,其中6项横跨当时的平鲁、朔县两地,长达110公里,占地涉及7个乡54个村。这些工程也拉开了城市的最初框架。

面对一场深刻变革,朔州人“像战争年代支援前方打仗那样支持平朔安太堡建设”。他们以百倍的精神投入其中,“赶着驴车结队而行,为工地送水送粮送菜”,在塞外僻壤上与2万多名建设大军一道开始接受改革开放的洗礼。当银行、邮局、学校、公园、机场等等新鲜事物出现在身边,城市的味道和时尚的气息也在这座小城弥漫。平朔煤矿的同龄人,如今已是安太堡露天煤矿副总工程师的李延泽,对当时矿区的记忆历历在目。“商店的货品、漂亮的公园、甚至工人们的穿戴,一切都是新鲜的。”李延泽坦言,矿区深深影响了周边的一代人,也让他打小埋下了当一名矿工,建设这座城市的梦想。

和李延泽一样,朔州市正当华年。1989年1月5日,平朔安太堡煤矿建成不到两年,这座城市迎来第一个生日,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朔州市。近30年,改革开放强壮了她的筋骨,转型发展让她翻开新的一页。

市委书记陈振亮说,朔州曾是一座因煤而生的城市,未来将是一座可持续发展的城市。除煤、电传统产业,朔州已经布局了高端陶瓷、新能源、现代煤化工、生物医药、文化旅游、草牧业和农产品深加工、商贸物流等新兴产业。平鲁区内陆港项目正在推进,一个集煤炭贸易洗选加工、装车发运、电子商务、金融服务为一体的现代化煤炭贸易集散中心呼之欲出。朔州经济开发区麻家梁循环经济园区,正打造工业和生态“两翼齐飞、融合发展”的绿色生态工业园。第二大产业陶瓷业完成新工艺、新技术改造,与高消耗、高污染告别。目前,朔州还是全省风力发电、光伏发电行业的龙头区域,其中风电、光伏和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位居全省第一……

难能可贵的是,这座矿、这座城从诞生便坚持发展与生态同步规划。平朔煤矿采用边开采边复垦的办法,不仅没有因采煤而破坏城市的容颜,而且让她变得更靓。其排土场复垦区植被覆盖率达95%以上,远高于原地貌不足10%的植被覆盖率。昔日的荒野绿树成荫、生机盎然。近30年来,朔州市先后投资数亿元进行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目前,以桑干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为牵引的生态文明建设“六大工程”已全面铺开,到2030年将实现全域绿化。今天的朔州因绿水萦绕而灵动秀美,发展因青山依托而持久凝重。

深秋的城市被层林包裹、怀抱一条悠悠碧波,醉人心脾。很多曾经的标志性建筑,已经成为她儿时的记忆,很多新鲜事物早已视若寻常。继往开来,春华正盛。从改革开放试验田到露天煤矿领跑者,从荒芜之地到新兴现代化城市。在改革开放40年之际,历史轻轻画下一个句点,与一个又一个奇迹挥别,把一个又一个希望种在田野,这座矿、这座城再次搭上行进的快车。

(责编:乔慧、白鸿滨)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公益慈善栏目 赞助本站可以扫描支付 | 免费推广计划 | 全球资源网顾问团 | 帮助中心 | 企业文化 | 关于我们 | 全球信息中心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本站对所有发布的信息不承担任何责任,用户应决定是否采用并承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