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青海省一半以上国土纳入天保工程 森林覆盖率增加到11.1%
天保工程启动20年来,青海省54.3%的国土面积纳入天然林自然保护工程(以下简称“天保工程”)实施范围,森林资源明显增加,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生物多样性有效保护,林区民生明显改善,天保工程区实现了森林资源由过度消耗向恢复性增长转变,生态状况由持续恶化向逐步好转转变,天然林资源进入全面恢复和发展的新阶段。
生态资源持续增长
20年来,我省天保工程区林地面积从实施之初的5463000公顷增加到8457333.33公顷,森林覆盖率从实施之初的8%增加到11.1%,管护面积由一期的1983333公顷增加到二期的3678000公顷。
1998年,作为我省唯一天保工程试点单位,玛可河林业局率先响应停伐号召。玛可河林业局副局长薛长福介绍,20年来通过封山育林、人工造林、森林抚育、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等,林区森林覆盖率从51%提高到69.58%,提高了18.58个百分点。
20年来,我省不断加大森林培育和保护力度,累计完成营造林607706.67公顷,有效管护天然林3678000公顷,为林业永续发展、生态和谐作出了突出贡献。据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和省林业工程监理中心对全省129个天保工程效益监测固定样地2014年度监测数据分析显示:工程区森林生态功能等级综合评定属中等;林区中乔木层、灌木层、地被物等森林群落结构完整的面积占62.73%,具有乔灌层、乔草层结构较完整的面积占34.29%,仅有乔木层简单结构的面积占2.98%,工程区群落结构总体较为完整。
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
天保工程实施以来,我省天保工程区内的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尤其是珍稀野生动物种群数量逐步回升。门源仙米林场场长胡岳介绍,仙米林区总面积324000公顷,森林覆盖率56.1%。这里是青海最大的动植物园,也是名副其实的生物资源基因库,有高等植物1000余种、贵重药材30余种、珍稀动物40余种、禽类139种、鱼类和两栖爬行动物40余种。
随着生态环境逐步好转,动植物生存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互助北山林场场长赵昌宏说,北山林场林区内,消失多年的棕熊、马麝、马鹿、金雕等走兽飞禽重新出现。国家级重点保护植物星叶草、膜荚黄芪、桃儿七、羽叶丁香,以及被誉为高原“三大名花”的龙胆花、杜鹃花、报春花等数量明显增加。
赵昌宏说,2016年冬的一天,一位村民在山上被棕熊追赶,最后爬到树上才躲过追赶。在仙米林场棕熊也时常出没。门源回族自治县环保林业局副局长李涛说,有一头棕熊一次伤害了6只羊。野生动物与居民冲突增多了,但李涛和当地群众却认为是件好事,因为这说明生态环境正在恢复。
生态管护成效显著
天保工程实施以来,我省坚持生态优先战略,统筹中央财政、省级财政资金用于天保工程区大规模生态修复,林场职工、附近群众放下斧头电锯,拿起铁锹扛着树苗,完成了从采伐者向管护员的转变,开始了全面管护森林的新阶段。经过20年的实践和探索,目前我省已基本形成以林业局、林场、中心管护站(管护站)、管护员为依托的四级管护体系,管护责任得到全面落实。
值得一提的是,我省在全国首开国有林场绩效考核评比先河,对全省102个国有林场为主体的国有管护单位每年开展天然林保护补助资金与保护责任、保护效果绩效考核评比,建立奖惩机制,极大地调动了地方政府推动国有林场改革发展的积极性。
近年来,青海省的天保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在原国家林业局组织开展的2014年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二期的目标、任务、资金、责任到省(四到省)综合考核中,我省总分排名全国第一。同时,通过常态化打击破坏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行动,我省已连续31年无重大森林火灾,无公害防治率在90%以上。
良好生态造福群众
天保工程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不仅有效促进了林区产业的发展,同时还增加了林区职工和林农的收入。自2013年起,我省累计投入1470万元重点扶持国有林场及周边农牧民发展林下产业。良好的生态也有力地推动森林旅游持续升温,在挖掘和展示丰富的民族文化的同时,也拉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广大群众开辟了一条就业门路。
赵昌宏说,目前,互助北山林场积极引导当地住户开展森林旅游,已有十余家扶持户初见成效,范文斌就是其中的一位。从武汉的一所大学毕业后,范文斌开始从事室内设计,十余年前在林场提供部分启动资金支持下回到林场,开设了才伦多森林农庄,吸引了大量海内外游客前往住宿,自己也获得了事业的发展。
2016年以来,天保工程积极参与生态保护与服务脱贫攻坚行动,为全省打赢脱贫攻坚战、提前实现整体脱贫作出贡献。截至2017年底,天保工程共落实生态公益性管护岗位6557个,生态公益性管护岗位人均年收入1.5万元以上,其中三江源地区人均年收入达2.16万元。
今年56岁的韦成恩目前在门源回族自治县浩门林场老虎沟天保工程保护站担任生态公益护林员。韦成恩有3个孩子,其中两个已经成家,还有一个刚刚大学毕业。前些年,由于家里孩子多,儿子娶媳妇、孩子上学的费用等支出,一度让这个年收入不过1万元的家庭陷入窘境。担任生态公益护林员之后,韦成恩家每年有1.2万元的劳务收入,再加上养殖牛羊的收入,他家的年收入已达2.5万元。
通过实施森林管护、公益林建设、中幼林抚育、产业发展等项目,工程区创造了一定数量的就业机会,为林区群众开辟了新的增收途径,成为林区群众心目中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