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答卷写在大地上 成果留在百姓家
11月4日,说起王林副书记帮扶自己的经过,西吉县王民乡二岔马村建档立卡户沙学占哽咽了。
年过花甲的沙学占经历了太多坎坷。本就贫困的他和前妻育有一智障女儿,女儿出嫁后,前妻去世。他入赘到兴隆镇后,因家庭不和,2016年带着年幼的儿子回到老家。
当时,沙学占唯一的一间土坯房已坍塌,乡、村干部按照程序为他申请建档立卡户,由于享受相关政策仍需时间,父子只能暂住在临时搭建的棚子里。
“王林副书记入户走访时来到我家,问了我的难处,帮我出主意、解难题,当场要求村上为我发展产业提供便利,把我的住房问题放在心上。他前前后后来了好多次,每次都鼓励我好好发展,务必让娃娃好好上学。”如今已经住上新房的沙学占养羊又种地,日子一天天好了起来。
“作为挂职干部,他指导群众在产业发展中‘掘金’,而非虚挂一职给自己‘镀金’。”对于自治区农业产业化办公室主任王林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西吉百姓心里有杆秤。
2016年11月22日,王林担任西吉县委副书记(挂职),分管扶贫和农业工作。
西吉县是宁夏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到任后,王林买了一张西吉县地图,标出贫困村分布,挨村入户走访调研,掌握实际情况。
他发现,西吉已形成了马铃薯、草畜、冷凉蔬菜、小秋杂粮四大主导产业,但农业抗风险能力弱,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待提升。尤其产业扶贫没有明晰的政策、因村因户支持发展产业的路径措施不够明确等短板亟需弥补。
时不我待。王林发挥自己在产业办工作时参与制定全区产业政策的特长,带领县委办、政研室相关人员到西吉县农牧局,指导农牧局研究制定产业扶持政策,集中力量夯基础、补短板、促增收。
2017年2月27日,《西吉县农牧业发展扶持政策》出台,明确了补贴的范围、标准、对象,重点对四大主导产业、万寿菊和中药材等特色种植、覆膜及残膜回收、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农机化应用等16个方面进行扶持,把种养的选择权交给群众,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引导鼓励贫困群众因地制宜发展种养殖业。
“这么做,一方面尊重了群众的发展意愿,另一方面,形成‘多劳多得、勤劳致富’的良好风气,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西吉县干部李文蛟说,两年来,西吉县多次修改完善产业扶持政策,四大主导产业特色更加鲜明,布局也更加合理,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经济效益都有了明显变化。
数据显示,在产业政策的激励下,经营性收入在2017年西吉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占比达到了47%,已经成为西吉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我是农村长大的孩子,深知贫困群众的不易,来到西吉的第一天起,我就把自己当作任职干部、当作西吉人。”王林常说,只要工作实之又实,贫困是凿得开的“山”。
“王副书记走我们村走得勤,问得细,支持我们将‘全赠半返‘产业扶贫模式和壮大村集体经济相结合。”田坪乡燕李村的李玉刚不止一次见到王林在现场手把手指导基层扶贫干部开展产业扶贫、基层设施建设、档案资料完善等工作。
“王副书记多次要求农业技术人员手把手指导群众腌制青贮玉米。”白崖乡小坡村农技人员说,“一次他入户时发现群众因青贮技术不过关导致饲草腐烂,他手握着草连连叹气,说腐烂的饲草喂给有孕母牛可能导致流产。他拿出纸笔,现场给农户指导饲养技术,还联系了农牧厅在兴平乡驻村工作的第一书记陈亮,请他常去白崖乡帮忙指导。”
原名烂泥滩村的偏城乡涵江村一度产业发展方向模糊。“王林副书记和担任副县长的福建挂职干部蔡志多次到村上指导村干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等工作,面对面的交流磨合让扶贫干部脑子活起来,心里底气更足了。”涵江村第一书记秦振邦说,如今的涵江村已“脱胎换骨”再次出发,群众对发展草畜产业致富满怀信心。(记者 朱立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