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光明时评:泉港碳九泄露,事实不该成谜)
11月4日凌晨,福建东港石油化工公司6.97吨碳九泄漏。泉州市泉港区南埔镇肖厝村渔民称,空气中弥漫着呛鼻气味,渔排泡沫被泄漏物腐食,养殖鱼跑了很多,受污染后也不敢贩卖。5日,泉港区农林水局发布《关于暂缓起捕、销售、使用辖区肖厝村海域水产品的紧急通知》,称待水产监测报告出来后再做决定。
根据涉事石化公司的通报,在装卸作业时,因软管垫片老化、破损,故而发生碳九泄漏,可见这是一场典型的“人祸”,对化工品的管理疏忽,石化公司的责任是跑不掉了。
化工品碳九泄漏,对大气、海洋生态的破坏,当地渔民首当其冲。部分养殖户提到,一家的损失可能就高达几十万甚至上百万。考虑到化工品泄露对水质的长久影响,后续需要投入的清污成本,以及对当地水产品品牌的损伤,此次泄露造成的实际损失可能会相当大。
上述还只是金钱上的损失。至于化工品外泄造成的健康伤害,目前难以估量。据调查显示,在抢救渔排过程中接触过泄漏物的部分渔民,已有出现身体不适住院的状况。出现不适症状的并非个案,尽管目前没有明确调查显示渔民的身体反应是由碳九造成,但碳九对居民的危害是毋庸置疑的。既然化工品威胁公共健康,那在泄露发生的第一时间,当地为何没有采取紧急措施让渔民远离污染物?
泄漏发生在4日凌晨,当天泉港区农林水局发布《通知》,不过内容相当简短,只是要求暂缓捕捞、销售和使用污染水域的水产品,对泄漏物可能的致害后果,没有任何风险提示,甚至连泄漏物的名称也未通报。而在涉事石化公司的《承诺书》中,同样没看到基于化工品对身体、环境的明确警示,让渔民无法以正确的方式及时止损。
按照应急响应的规范流程,发生化工品泄露,而且是在泄漏量高达6.97吨的前提下,一方面当地应逐级上报,另一方面,如果对身体有伤害,还需隔离污染源。不具备专业知识的渔民,可能并不清楚碳九的潜在危害和预防。从这个角度看,泉州市泉港区官方难以逃脱瞒报的嫌疑,至少在信息公开和污染通报上存在重大疏漏,放大了污染的严重性。
不管是不是隐瞒的结果,此次事件直到目前为止,信息并不算多,而官方的说法似乎也无法服众。
比如,11月5日泉港区农林水局局长提到,“油污已全部清除完”,但根据社交媒体中当地居民提供的一些现场图,却构成对此结论的反驳。油污清完是事实,还是为了降低事情的负面影响而进行的夸张说法?足够透明的信息公开,以及遵守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流程的处理方式,才能让外界信服。不作风险提醒,不告知渔民如何应对,这不是对公共健康负责的善后逻辑。
而在泄露事件之外,还有一些更深层次需要追问的便是,为什么化工厂与养殖区如此比邻?
事发地的肖厝村很早就是泉州海上“养鱼第一村”,但后期陆续兴建了一些石化工厂,这些工厂选址是,是否进行过风险评估和意见征集?另外,还有媒体报道中提到,该地一直存在“厂村混杂”的情况,搬迁工作尚未完成,这意味着化工厂的安全隐患,威胁的不只是养殖业,可能还有诸多居民。
所以,在这起事件中,除了最大限度补偿渔民损失外,一方面,对为何没有风险提示,该有个说法;另一方面化工厂为何挨着养殖区,环评手续是否合法等,都需要接受全面的拷问,才能避免更多损失的出现。
11月4日凌晨,福建泉州码头的一艘石化产品运输船发生泄漏,6.97吨碳九产品漏入近海,造成水体污染,也引起了不少关注,有不少当地居民在社交平台上求助。碳九的危害会有多大?碳九其实有两种,一种为裂解碳九,另一种则是重整碳九,两类物质的成分有很大区别,对环境的危害也不同。到底泄露的是哪一种,是这次污染问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