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浦东山村的新面貌
贫困户在屏南双溪安泰艺术城作画,通过网络销售,获得可观收入。
小朋友勇闯周宁苏家山村的丛林穿越项目。
编者按
弹指几十年,今昔大变迁。曾是我国18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的闽东,精准扶贫,攻坚拔寨,正一步步把贫困落后留在岁月的回忆里。
自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宁德市把“加快发展、摆脱贫困”作为工作主线,树立“弱鸟先飞”意识,坚持“滴水穿石”精神、“四下基层”制度和“行动至上”作风,聚焦精准发力,攻克坚中之坚,实施茅草房改造、连家船民上岸等扶贫工程,贫困面貌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宁德市委、市政府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建立健全精准扶贫领导责任、一线帮扶、政策保障、财力投入、督查考评、执纪监督等工作机制,推动产业扶贫、金融扶贫、文化扶贫、教育扶贫、“造福搬迁”等。把职责扛在肩上,把任务抓在手上,党委政府勇担当,各级干部志如铁,为的是脱贫路上不丢下一个贫困家庭、一个贫困群众。
30年来,全市累计实现脱贫77.43万人,2017年底,全市贫困发生率降到0.028%,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722元,脱贫攻坚取得阶段性进展。
贫困畲村拔“穷根”
平坦宽阔的村道干净整洁,村民楼房外墙装修一致,穿村溪流清澈见底,三三两两的村民正在树下惬意地乘凉……走进东山村,好一派业兴人旺,欢乐祥和的景象,犹如一幅唯美的畲族风情画卷。
地处霞浦县三沙镇西部的东山村,共有413户1560人,其中畲族人口1150人,属于老区、少数民族村,与整村搬迁集中安置的少数民族村寨一样,都是县级扶贫开发重点村。
20多年前,东山村的胡家山和毗邻的二坑、三坪等几个村150多户群众,分散居住在自然条件恶劣的偏僻深山茅草房内,生活极其贫困。
1997年和1998年,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习近平同志,两次专程深入东山村调研茅草房改造,对茅草房改造作出重要指示。
在此后的20多年里,在省、市、县统一部署和大力支持下,东山村集中力量,因地制宜,全面实施茅草房改造、造福工程等一系列措施。“我们根据不同对象,采取不同方式进行茅草房改造,并将远离主村、边远偏僻的150多户少数民族村群众,集中搬迁至东山主村,建设二坑、三坪两个‘造福工程’新村小区”。东山村党总支书记钟祖钦介绍说。至2010年,东山村先后改造茅草屋、实施易地搬迁155户600多人。
易地搬迁后,村两委结合新农村和美丽乡村建设,累计投入660多万元,全面实施水、电、路、休闲广场、老人活动中心等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建设。不过,安居还要乐业。东山村按照“搬得了、稳得住、发展好”的目标,采取引导海上养殖,近海捕捞;发展山区传统农业项目;引导转移务工三大措施,增加群众收入。其中,依托国家农业合作社示范社的淳盛农民专业合作社,对从山区村搬入的村民,实行“一对一”结对帮扶,传授海上捕捞、紫菜养殖和加工技术。
目前,全村共有85户村民从事紫菜养殖,面积达2000多亩,年产值3100多万元。全村共合资创办紫菜加工厂14家,年产紫菜干品1000多吨,产值8000多万元。
与此同时,村里还引导农民种植水果,目前,已种植300多亩四季柚、630多亩高优品种茶园,120多户茶农收入明显增加。此外,还借助毗邻台湾水产品集散中心这一地理优势,积极与园区沟通联系,推荐搬迁群众200多人入园就业,增加收入。
2013年后,在霞浦县委办的帮扶下,党支部对全村12户贫困户,通过成立养牛合作社、吸纳贫困户入社入股分红,帮助贫困户增收脱贫,12户贫困户于去年全部脱贫。
不仅如此,东山村党支部还探索推行“支部联姻、村村联建”的党建机制,将东山、三坪、二坑3个联建村党组织合并,成立东山村党总支,推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致富。2017年,东山村村民人均纯收入从1997年的385元增加到1.84万元,村财从零收入,跃升到22万元。先后获得“全国特色村寨”、宁德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成为远近闻名的“明星村”。(夏 斌)
(责编:吴舟、陈蓝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