缸瓦窑古窑址效果图(南宁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供图)
保存至今的缸瓦窑窑址(记者 赖有光 摄)
红八军烈士林景云故居正在修缮(记者 赖有光 摄)
贝丘遗址的贝丘文化墙(记者 赖有光 摄)
位于邕江岸边的豹子头遗址(记者 赖有光 摄)
1989年7月,南宁市文物部门在邕江两岸的五处岭坡发现了一批打制石器散布点,采集到一批以砾石为原料打制而成的石器。这表明,早在一万多年前,邕江就哺育着古人类,开启了南宁的早期历史,并将形成的独特文化传承下来。
2018年的今天,邕江两岸日新月异。记者于日前实地探访了位于邕江沿岸的缸瓦窑窑址和林景云故居,寻访久远的记忆。随着邕江两岸文物保护工程接近尾声,它们的故事也将以另一种方式延续。
古窑址牵出深厚情感
在五象新区良堤路与博艺路之间,有一处特别的工地,与周围的高楼相比显得有些与众不同。在这里,3棵原生的百年小叶榕恣意生长,繁茂的枝叶下,一座建于晚清至民国时期的缸瓦窑静静守候着时光。
尽管古窑的窑头和窑尾烟通已毁,现仅存长约53米、宽约4米的一段,不过对于缸瓦窑村居民黄宝珠而言,这古窑就像珍贵的老伙伴,陪伴了一代又一代的缸瓦窑村人。
缸瓦窑村,曾是个以制作缸瓦为营生的村庄,烧制陶器的历史可追溯到清代雍正年间。由于该地域土质适合烧制优质陶器,加上邕江带来的水运便利,在鼎盛时期,村里有大大小小20多条窑,各类缸瓦制品从村边码头沿着邕江销往四面八方。
“以前买不起砖砌房子,大家就以缸代瓦,将烧制瓦缸时的废次品作为修建房屋的原材料。”在黄宝珠的儿时记忆里,陶瓦墙的缝隙间窜出的小草和野花装点着别致的院落,一间间瓦缸屋成为孩子们玩耍嬉戏的乐园。令孩子们兴奋不已的还有传统庆典,香火龙。
早年为求烧制的陶制品能达到预期效果,缸瓦窑村村民们会在点火烧窑前进行祭拜活动,以祈祷龙神保佑烧陶成功,而后慢慢发展成为一项祈求平安吉祥,极具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的民间舞蹈项目——香火龙舞。
(责编:陈露露、庞冠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