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全国各地资讯 » 山西 » 正文

全球报道:旱地丘陵孕育农业现代化希望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11-25  来源:人民网
核心提示:原标题:旱地丘陵孕育农业现代化希望核心阅读丘陵山区如何实现农业现代化?山西寿阳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突破,顺机制、优结

原标题:旱地丘陵孕育农业现代化希望

核心阅读

丘陵山区如何实现农业现代化?山西寿阳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突破,顺机制、优结构、促升级,告别广种薄收,迈向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走出一条现代特色农业新路

车出寿阳县城,一路蜿蜒,黄土峁梁上满是层叠的秸秆。又是一个丰收年,机器打捆、旋耕还田,土地孕育着新希望。

山西寿阳,属典型丘陵山区,坐拥百万亩耕地、百万亩林地,但沟壑纵横,十年九旱,条件算不上优越。然而,这里有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县等一批“国字头”称号,吸引了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落户。秘诀何在?

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突破,寿阳顺机制、优结构、促升级,传统农业告别广种薄收,迈向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探索走出丘陵山区的现代特色农业新路。

调优结构:“2分钱”破解卖粮难,好品种产出高收益

“年年最愁‘种啥来钱’,往后可不愁了!”刚签下来年的玉米订单,南燕竹镇吴家崖村种粮大户石明光一脸喜悦,“咱不能只顾埋头种地,市场缺啥,咱就种啥,1斤粮至少贵2分钱。”

同样是玉米,种法不同了。石明光解释,新品种下田,新技术跟上,用上膜侧播种技术,起小垄,抗得住干旱。合作社全程托管,耕种收“一条龙”,农民稳赚放心钱。

生产方式变迁背后,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盘大棋。

县委书记郝鹏鸿表示,化解“怎么种地”难题,不是简单少种点什么、多种点什么,而是一场全方位变革。立足市场,调优结构、调好方式、调顺体系,才能让山区农业有竞争力,让农民有好收益。

种粮卖给谁?寿阳主动撤“藩篱”,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引进社会资本8000多万元,发展起67家粮食流通企业,打造一批产业化联合体。一张市场网,以寿阳为中心,辐射周边4县区,联通12个省市,形成每年9亿斤玉米的流通能力,拥有“每斤玉米高2分钱”的市场定价权。

多元化主体释放活力,让粮农告别“卖粮难”。县里成立玉米产业化发展指导中心,通过“企业+基地+合作社(经纪人)+农民”机制,让一家一户精准对接市场,实现优粮优价。一个玉米产业,一年促进农民增收2300万元。

发力供给侧,调优的不止玉米。

在上湖乡常村,严寒挡不住市场火热:玉露香梨冷库外,客商人头攒动,一箱箱梨出库、装车,运往全国各地。“黄土地穿了绿衣裳,既是绿水青山,又是金山银山。”66岁的村支书侯志强拿起一个玉露香梨,细细夸奖:“这梨皮薄、汁多、酥脆,咬一口满口甜,市场上抢着要。”

常村山坡地多,种粮产量不高,出路何在?政策帮扶,引技进村。2010年,常村与山西省农科院果树所合作,建立全省首家国家梨产业玉露香梨示范基地。村里成立常绿仁果合作社,社员从8户发展到198户,梨树从200亩增长到2900亩,全程有机管理,“梨先生”品牌走俏北京、上海、广州等地。

“咱种的是绿色产品,5亩梨能顶百亩粮。”侯志强算了一笔账:今年合作社收入900多万元,村民户均收入8万元,14户收入超过10万元。

打破市场壁垒,新型经营主体快速成长。高效节水、旱作玉米、水肥一体等抗旱技术落户田间,化解了丘陵山区的“水瓶颈”。

打通“梗阻”:活树变活钱,资源变资产,山地长出“绿色银行”

寿阳县山多坡广,宜林面积大,覆盖全县14个乡镇、206个村。但不少林果种在山地,权属不明,老百姓守着几十亩、上百亩果树,却办不了抵押,筹不来贷款,只能“望林兴叹”。

打通融资“梗阻”。寿阳探索对山地经济林确权,发放一本证,一证跨两权,实现林权和土地承包权的有效结合。县里设立林权交易中心,委托专业评估机构进行资产评估。同时,开辟贷款新途径,协调县农商银行开发“林果贷”产品,对现行利率下调30%,在羊头崖乡、上湖乡和温家庄乡开展试点。

“资金不愁了,我们能给核桃树做‘手术’,办加工厂了。”羊头崖乡南王昌村果农巩院成说。去年,他以18.7亩林地经营权做抵押,拿到了9万元贷款。解决了后顾之忧,老树高接换优,3年后产量将会翻番。经过脱皮、分拣、包装,土特产卖上好价钱,村里一年增收20万元,带动村民人均增收2000元。

在温家庄乡富家沟村,村支书朱全明牵头组建满庭芳种植合作社,发展540亩玉露香梨。“修路、打井、建冷库,样样都是钱。多亏了林果权证,小本本解了大难题。”朱全明说,去年合作社“林果贷”80万元,今年又贷了90万元,建起2000立方米的冷库,扩大了生产规模,挺过了最难熬的时候。老朱说:“今年产了7万斤梨,收入30多万元,不少农民看在眼里,纷纷要求加入合作社。”

活树变活钱,资源变资产。全县135.5万亩集体林地完成确权,越来越多的农民领到林果权证。今年以来,17个农户、3家合作社落实抵押贷款379万元。专家表示,一证跨两权,打通了林权制度改革的“最后一公里”,畅通了农民融资渠道,激发了产业发展活力。

绿色产业提档升级。在常村,侯志强最得意的是上马了省里第一条进口水果分选生产线,梨果的大小、糖分、外伤、果核里有没有霉心病全都自动检测分类。“110多万的设备,去年只进口了主机,没资金配齐。今年县里出台政策,林果权证可以抵押,我们贷了50万元,生产线终于开起来了。”

林果收益高了,采伐压力小了,林业发展不断提速。全县玉露香梨发展到上万亩,仁用杏基地、核桃产业基地渐成气候,过去五年造林16.2万亩,农民人均年林果增收4200元,山地里长出“绿色银行”。

功能农业:让“吃饭产业”变健康产业,农民增收门路更宽了

山区农业如何再升级?寿阳瞄准功能农业。

郝鹏鸿说,通过现代生物和营养强化技术,定量提高农产品中有益健康的功能性成分,让农业从“吃饭产业”变为健康产业,从而实现全产业链升值。

借“一带一路”机遇,今年县里引进中墨重点项目——艾特尔有机旱作功能玉米产业园,墨西哥“玉米之父”克鲁斯带来的先进技术,让种玉米也成了“精细活”。

“6小时玉米种子全部破土,旱作玉米可以不覆盖地膜……”寿阳嘉禾农业科技公司董事长孙海宾说,这在示范园区都可以实现。孙海宾说,园区采取“垂直深松土壤、适度密植、有机无机结合”的集约化经营方式,让玉米亩产能提高20%—30%,订单收购价每斤0.9元,每亩收益提高了1倍以上。

据介绍,今年示范园种植功能玉米5000亩,今后计划在全县推广30万亩,打造功能玉米的种植、加工、有机肥、秸秆利用全产业链。

瞄准高档食用油,一片紫苏价值倍增。晋荞米业利用冷榨、脱蜡等深加工技术,将紫苏产出无胆固醇的紫苏油、亚麻油等40余个产品,销往全国20多个省份,出口到日本、韩国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

融合发展,农业拓展新功能。在南燕竹镇,28吨玉米棒盖成一座农家小院,整齐的院墙、小巧的粮仓和辘轳井全都由玉米棒搭成,金灿灿的“黄金屋”吸引了近3万游客。在尹灵芝镇,丽馨庄园集采摘、烧烤、餐饮、休闲为一体,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在常村,每年的梨花节引来众多游人,徒步赏梨花、体验农耕,火了周边的农家乐……全产业升级,让农民增收多了一条路。

产业活了,村集体也富了。全县206个村的集体机动地、开荒地、新造地等非承包地全部入账,清了家底,5800多亩建设用地回归集体。在此基础上,村集体流转土地9万多亩, 42个村集体经济突破5万元。

改革破难题。寿阳稳粮强特色,农业向“优质”转变:去年全县粮食总产3.5亿公斤,30万亩蔬菜产值8.5亿元,玉露香梨、紫苏、藜麦等“高颜值”作物大面积推广。加快产供销一体化,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26个,建成无公害农产品基地56.7万亩。

因地制宜发展现代特色农业,这片丘陵山区焕发出勃勃生机。


《 人民日报 》( 2018年11月25日 10 版)
(责编:张婷婷、白鸿滨)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