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十分上海 | 送妈妈到养老院的第一天,就像送孩子去幼儿园
在上海东北角的纪念路上,有一所特别的养老院:一到三层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再往上的三层楼里,住着198位老人。很多人误以为这里是医院的住院部,但其实,老人们在这里安享晚年,其中近九成是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居住时间最长的已有12年。
这一期的十分上海,我们来到杨浦区日月星养老院,在这里待上14个小时。镜头下的耄耋老人们,生活回归平静,作息规律而充实,心态豁达,俨然是一群“老小孩”。
清晨6点,老人们陆续起床,穿衣洗漱。在聊天声中,这里的一天开始了。91岁的薛阿婆最近有点“赖床”,因为心脏病和脑梗,她放慢了起居节奏。周围人告诉我们,阿婆年轻时,腿脚利索,是一位老劳模,她做过食堂的大厨,曾一口气给厂里全体员工烧了14桌酒席。
养老院的生活并不单调,除了子女定期探视外,活动室是老人们最常待的地方。这不,9点不到,老朋友“浦韵合唱团”来了,这是一支老年公益合唱团,团长是年过七旬的陶冠勤。老人家总结自己的养生之道是以健康为中心,心态好一点,糊涂一点。
合唱团的活动结束后,我们在电梯口遇到了吴小姐。她是来给妈妈选床位的,爸爸过世了,妈妈的脑梗病情刚稳定,后续的康复治疗一刻也不能停。吴小姐边上班边照顾妈妈,心力交瘁,忍不住抹起了眼泪。一旁同为亲属的夏女士安慰道:“我妈妈95岁了,在这里住了5年,你就放心吧。”
中午12点到下午2点,是老人们的休息时间。趁着空档,护工们轮流为不能自理的老人洗澡。年过六旬的李阿姨是院里的“资深”护工了,她把老人们当成“老小孩”来哄着,只为让他们开心过好每一天。
护工李阿姨
午休之后,我们总算在走廊里截住了“大忙人”马老师,她是最早一批入院的老人。这位年过八旬的老太太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养老”课:与同龄人为伴,过自己想过的老年生活,在养老院这片广阔的天地下,一定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
马老师
天色渐暗,吃过晚饭,老人们早早地准备歇下了。不过,临睡前,他们还要见一位“大家长”,年过六旬的黄炜已经在这里当了13年的院长。每天熄灯前的查房,这是属于黄炜与老人们的时间。黄炜说,看着这些老人,如同看到了未来的自己。
院长黄炜
对于这里的耄耋老人而言,养老院或许是人生旅途中的最后一个驿站了。卸下生活的重担,洗净人生的铅华,来到这里,老人们回归简单的生活。面对生死他们豁达从容,又愈发珍惜与子女相处的时光。尽力过好每一天,是老人们教会我们的人生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