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学前“去小学化”让孩子更爱学习
2018年,“去小学化”成为我国学前教育领域的“年度热词”。年中,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严禁幼儿园教授小学课程内容、纠正“小学化”教育方式、整治“小学化”教育环境;年末,《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其中强调“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行动,坚决克服和纠正‘小学化’倾向,小学起始年级必须按国家课程标准坚持零起点教学。”
实际上,遵循孩子成长规律一直是上海教育的坚持。幼儿园“生活化、游戏化”的课程建设,小学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和评价(俗称“零起点”“等第制”),整治校外培训市场秩序,严格规范义务教育入学招生等“组合拳”,在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同时,也在缓解社会和家庭的焦虑情绪。
明确学前认知出发点
尊重身心发展规律
“学前教育有培养目标,要坚持生活是幼儿园课程的来源,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强调儿童身心健康的重要性,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上海市教育功臣、上海市学前教育研究所所长、原思南路幼儿园园长郭宗莉谈及幼儿园“去小学化”,着重提到了“规律”。
郭宗莉说,学前教育是孩子的启蒙时期,也是大脑发育最快的时期,所以孩子的身心健康不止是身体发育,也有心理的发展。在幼儿园这个阶段,脑科学的研究成果揭示,3到8岁的儿童以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历体验为主要学习方式,这是一种全脑的学习,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培养孩子们的综合能力,对于儿童形成专注、独立、具有坚持性的主动学习的品质非常有益。
教育部于2012年颁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简称《发展指南》),为我国防止和克服学前教育“小学化”提供了具体方法和建议。郭宗莉认为,《发展指南》明确了学前教育培养孩子的目标,通过哪些途径来培养,以及幼儿园的孩子在升入小学之前该具备怎样的行为和能力表现。幼儿园教育应当按照《发展指南》来设计内容,但内容必须是来自于儿童生活,与儿童的经验直接关联。
“我们教师不能抽象地告诉孩子3+1等于几,这违背了幼儿成长规律,因为孩子是在生活中接收数量信息。数量信息如何与孩子的生活融合为一体,就需要幼儿园来设计活动。”郭宗莉说,“幼儿是天生要学习的,这种学习一定要和具体的东西联系在一起。”
郭宗莉表示,幼儿园时期就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与年龄相符的专注力,对事物、对学习的好奇,主动去尝试的能力,以及具体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的转化。这一系列的培养,上海的幼儿园正在通过课程设计来实现,有些幼儿园做得非常好。郭宗莉认为,幼儿园“去小学化”要取得更大实效,一定要强调身心健康发展规律的重要性,因为身心健康将影响着孩子今后每一阶段的学习。如果幼儿在前阶段的身心发展不完善,将会大大影响他们的终身发展。
回归幼儿教育本源点
尊重孩子的学习方式
幼儿园老师经常会被家长问到同样的问题:“幼儿园会教些什么?我的孩子在幼儿园学到了什么?”在上海幼儿园“去小学化”的实践过程中,不少幼儿园都将课程建设的源点放在“尊重孩子的学习方式”上,并以实践成果告诉家长:上海幼儿园更重视教孩子如何学习,让孩子学会“在生活中学”。
上海市长宁实验幼儿园的课程改革,是被园门外接孩子的家长们“触发”的。“有很长一段时间,每天下午两点左右,就会有家长来提前接孩子离园,为的是去上兴趣班。”园长郑慧敏一边看着家长们的举动,一边对“孩子的兴趣”这一话题产生了思考,“兴趣班是孩子真正的兴趣吗?如何辨别孩子的兴趣?如何用孩子的兴趣为他的终身发展作支撑?”
源于幼儿兴趣的“易趣”活动就在这样的思考中诞生。在课程活动设计时的反复头脑风暴中,全园达成共识:兴趣的动力来自孩子生理、心理发展的需要,而满足需要最根本的方式是让孩子自己做出选择。为此,幼儿园教育观点从“为了幼儿”转变为“基于幼儿”,教师们真正蹲下身体来,站在儿童的视角和立场来设计活动。教师通过和孩子的交流与互动,对孩子进行问题追问,从而形成教师对孩子的一个正确判断。找到了“尊重孩子的学习方式”这一源点,不仅教师的活动设计能得到提升,“为了每个幼儿的发展”理念也通过活动真正落地。
让郑慧敏欣慰的是,在“易趣”活动中成长起来的孩子,进入小学后也呈现出一定的特色。郑慧敏每年都和小学进行新生学情分析,小学反馈的情况表明,长宁实验幼儿园的孩子入学后更善于向老师提出问题,更喜欢与同伴进行协作。更重要的是,通过“易趣”活动,幼儿园、教师、家长合力育人的氛围与机制逐步建立。园门口早早接孩子上兴趣班的情况消失了,家长们都准时准点来接孩子。郑慧敏说,幼儿园“去小学化”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更好的“幼小衔接”,而是要对接孩子的终身发展,对接社会对人才的标准。
“尊重孩子的学习方式”理念,正在上海诸多幼儿园得到实践。芷江中路幼儿园教研团队在市特级校长、特级教师郑惠萍的带领下,开展了由老师引导、孩子主导的低结构活动。郑惠萍说,在以往幼儿园教学中,孩子的被动学习现象十分严重——虽然有的在“玩”,但却是在老师示范下处于“被玩”的状态,教师往往用“玩”的名义去教,却剥夺了孩子们的“真玩”。芷江中路幼儿园的“低结构活动”,就是老师给孩子们提供材料,让孩子们通过充分想象,自由选择、独立探索,从而提升幼儿的学习能力与学习品质,使幼儿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学习与成长的动力。
探索幼小衔接深化点
主题式综合活动课程
作为上海学前教育“去小学化”的参与者,郭宗莉一直有个建议:小学低年级不要刚入学时就分学科,要先学习综合课程,让孩子先喜欢小学。让她欣喜的是,2017年,这一理想变成了现实——作为“零起点”和“等第制”的拓展和深化,上海在16所小学(每区1所)先行试点小学低年级主题式综合活动课程,采用体验、探究、游戏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丰富的课程体验和活动经历,进一步促进幼小衔接,为学生健康全面成长打好基础。今年秋季新学期,黄浦区秉持“办学生喜欢的学校”理念,率先在全区开展这一课程试点,旨在更好满足低年级孩子亲近大自然、喜欢动手做、喜欢运动等实际需求。
据介绍,儿童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在游戏为主的活动中不断获取经验。进入小学后,需要在观察、测量、绘画、唱歌、实验、记录、表达等过程中扩展经验,促进观察、想象、审美等各种学习能力和品质的提升。小学低年级主题式综合活动课程就是从学生生活出发选取主题,设计活动和学习任务,让学生在“玩玩做做”中学习,引领学生认识、发展自我,参与并融入社会,亲近并探索自然,初步形成对自我、社会和自然的整体认识,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和交往习惯。
上海师范专科学校附属小学是本市首批16所试点校之一。校长张奕春介绍说,小学和幼儿园虽然是两个学段,但彼此相邻,尤其是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其心理年龄或许与大班幼儿相差无几,由此学校在设计低年级主题式综合活动时充分关注儿童的年龄特点、心理需求、好奇心等,依托游戏、画画等儿童喜欢的方式来设计主题式综合活动,让新入学的孩子们通过动手实践、观察体验来培养任务意识、合作意识、情绪管理,同时也借此锻炼他们的表达表现和实践能力,从而更好地实现幼小的无痕衔接。
基于这样的思考,以“季节里的童话”这一主题为例,上海师范专科学校附属小学根据一、二年级学生的不同特点,设计了“菁菁校园”和“你好,树先生”两个互为关联的活动。“菁菁校园”主要是引导一年级的孩子们认识校园中的多个植物,以开展植物养护活动为主,侧重于认知基础上的情感激发与实践体验;二年级的“你好,树先生”活动主要是引导学生与大树进行亲密接触,希望孩子们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开展观察活动,并愿意尝试自己的想法,它更侧重于思维基础上的探索与表达。学校同时设计了一本“记忆口袋”,及时记录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收获,以原生态方式呈现学生的成长点滴,家长则通过记忆口袋来了解孩子的所学所感。
目前,从16所小学先行试点结果看,教师对低年级主题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认识正逐步加深,学生也能够更快更好地融入小学生活,家长原本担心孩子不能适应小学生的焦虑心态,也随着孩子们的欢声笑语而逐渐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