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结束的联合国世界地理信息大会上,举办地德清,以一座江南小城的绝美风姿,迎来了世界范围的赞誉。吸引世人目光的,不仅是莫干山、下渚湖的青山绿水,更有城乡统筹、全面融合的无限风光。
40载风云激荡,浙江德清的时空苍穹上,也划过一道道惊雷。作为全省首个城乡体制改革试点,德清以一项接一项的改革,不断破除城乡二元壁垒。
如今,44万户籍人口取消身份差别、33项城乡差异化政策逐一消除、城乡收入比1.63∶1再创新低……以城带乡、以乡促城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图卷,已在德清徐徐展开。
改革破冰,拆除藩篱
在舞阳街道灯塔村,每逢有客人,沈伟国总要拉着对方参观他两室一厅的新家。这个新家,承载着他的“城市梦”。
到县城务工十余年,沈伟国早已有了安稳的工作、和美的家庭。美中不足的是,城里各种保障性住房,面向的是“非农”户口,他只有羡慕的份。为了换便宜的房子住,一家三口连续搬了好几次家。
2013年9月,德清启动户籍制度改革,正式取消农业、非农业划分,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随后,沈伟国参加摇号,成为德清“户改”后第一个申请到县城公租房的农村居民。
长期以来,以户籍制度为代表的城乡二元结构,像一块坚冰横亘在城与乡之间,阻碍着人口的自由流动,也造成了资源配置的严重失衡。能否享受保障性住房,是户籍背后附着的诸多差异化待遇之一。
“‘户改’的关键,就是消除这些差异化待遇。”县公安局原户改办主任高旭明说,为了真正实现城乡之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德清梳理出涉及13个部门、因户籍性质不同而区别实行的33项政策。
拉平这些“待遇差”,意味着真金白银的投入。以医保为例,城乡均等之后,29万农村地区居民的报销比例相应提高。仅此一项,全县每年就要新增2280万元财政投入。
随后几年,德清每年新增8000万元资金,逐步消除就业、教育、养老、医疗、住房保障等公共服务差别化待遇。截至2017年底,这种并轨全面实现,德清城乡融合的体制改革初步完成。
“户改”之后,“土改”“金改”等一揽子改革相继跟进。
2015年9月,全省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首次在德清以公开拍卖方式成功出让。这一槌,敲醒了德清乡间的沉睡资产,也敲开了城乡土地市场不同权、不同价的坚冰。
“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后,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转让、抵押,允许农村宅基地和农房将一定年限使用权转让、出租、抵押,破除了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二元结构。”德清县国土局副局长邱芳荣说,随着德清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全县已有186宗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总面积1401亩,成交金额达3.5亿元。沉睡的资产被盘活,农村发展活力得到了极大激发。
从2010年至今,德清已经陆续承接了65项省级以上改革试点。正是这些改革,一锤锤敲碎坚冰,一次次冲破藩篱,为德清开拓出一条城乡统筹、全面融合的发展新路。
一张蓝图,配套城乡
在下渚湖街道塘泾村里,矗立着几座废弃水塔。这种水塔,曾是德清每个镇、村的标配。
2000年前后,不少德清乡镇农民还喝不上自来水,只好就近取用河水,但一个乡镇一个水质,一个乡镇一个水压,用水根本不能保障。
公共服务不均等,这在当时的浙江城乡是普遍现象。为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德清从规划入手,实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共享共用。
在德清县规划局的资料室里,保存着一张2004年的县域总体规划图。这是德清第一次突破一城一区的限制,对全县936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进行整体规划。
“从那时起,我们就将城、镇、村的空间用地,在一张图上统一展现。”德清县规划局规划科副科长王丽说。2014年,德清成为全国28个“多规合一”试点市县之一,全县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进一步划定,城镇建设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等也得到全面梳理。
一张蓝图,覆盖城乡。与此相配套,城乡一体的教育、医疗、电力、供水等十多个分项规划同步推进,公交一体化、住房保障一体化、供水一体化、供气一体化、污水处理一体化、垃圾处理一体化接连实现,“一根管子接到底”“一把扫帚扫到底”成为德清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生动写照。
今年开始,洛舍镇洛舍村80岁的村民姚东南,终于不用再为配药发愁了。因患脑血管疾病,以前她每半个月要去县城医院配药,“一来一回起码半天时间,还要子女陪。”
去年11月20日起,德清整合全县医疗资源,组建武康、新市两个健康保健集团,每个集团都包含1家至2家县级医院、多家乡镇卫生院。
并入集团后,洛舍镇卫生院进行了改造提升,不仅增设了康复联合病房,还配备了手术室。“现在,每周一到周六都有多名县医院专家固定坐诊,大部分慢性病药物都可以在卫生院配。”洛舍镇卫生院院长徐小芬说,不仅如此,农村居民还可以在乡镇做检查,通过数据共享,由县医院进行诊断,再从卫生院直接拿药。
“家门口就能看病、配药,农村居民再也不必每次往县城大医院跑。”德清县卫计局副局长陆国强说。今年1月至10月,德清乡镇卫生院门诊人次同比增长11.75%,群众就医满意度也从此前的91%提升至96%。
一样的医疗服务、一样的教育资源、一样的文化设施……走在德清乡间,人们脸上洋溢着笑容:“城里有的,我们镇里、村里也都有。”
一池活水,互促共荣
深秋时节,莫干山镇仙潭村党支部书记沈连根家的民宿,一早就挂出了“客满”的牌子。
3年前,沈连根29岁的“白领”女儿沈晓琳从县城回来了,和父亲一起把毛竹加工厂改造成民宿,每逢周末,一个房间价格高达1280元,依然供不应求。
随着城乡一体化加快推进,越来越多像沈晓琳这样的青年,选择返乡创业。仙潭村这个地处德清最西部、往日山沟沟里的穷村,如今已有民宿125家,80%以上由返乡创业者开办。去年,全村共接待中外游客10万余人次,村民年人均收入达3.4万元,比5年前足足翻了一番。
走在德清乡间,这样的案例随处可见。
在“钢琴之乡”东衡村,得益于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村里在废弃的茶厂和矿基上平整出69亩土地挂牌出让,引来了14家生产钢琴及钢琴配件的企业。如今,发轫于69亩闲置土地的众创园,已经扩展到1100亩,规划入驻企业达300多家,成了钢琴产业的集聚地。
“资源的流动和配置,为村集体资产和农民增收带来了巨大活力。”东衡村党支部书记章顺龙说,短短几年间,村民手中的股金,已从每股600多元涨到了1万多元。
一揽子改革,激起一池活水,不断推动着人、财、物等资源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乡村,不再处于被支配的地位,开始与城市同频共振、携手共舞。
目前,德清已有79.9%的土地实现了高效流转,近1.5万名农村居民摆脱束缚转产就业。这些从广袤乡村释放出来的土地和人才资源,正为产业发展和经济转型注入无限活力。
11月20日,我国首个践行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定量评估报告——《德清践行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进展报告(2017)》正式发布。报告显示,在79项可对比的参照标准中,德清已有68项达到或十分接近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目标,有的甚至居全国乃至世界前列。
“正是沿着‘八八战略’指引的路子,持续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德清才能在经济、环境、社会各方面较好地实现协调可持续发展。”德清县委书记王琴英说,从统筹到融合,从融合到共荣,德清已将“打造国际化山水田园城市”写入十三五规划,促进美丽乡村和城市能级的同步提升,一张蓝图绘到底,持续推进城乡优质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