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鄱阳湖上岸渔民过上新生活
初冬的周末,在鄱阳县鄱阳镇管驿前村,渔民自办的渔家乐宾朋满座,游客们正大快朵颐地享用渔家菜。作为传统渔村,当地许多渔民已上岸安居,他们除了继续卖鱼,还“卖”起了生态渔村的风景。
由于近年来渔业资源减少,鄱阳湖滨湖地区不少渔民“洗脚上岸”。可喜的是,在传统渔村建设中,各地利用丰富的渔风渔俗资源,把建设秀美乡村和发展生态旅游结合起来,使渔村面貌焕然一新。
文化助力旅游
11月24日至26日,鄱阳县在老街举办了张王庙庙会。连续3天的传统非遗展示、千人长街宴、传统灯会等活动,生动还原了旧时鄱阳湖庙市场景,吸引了众多游客。
主办方介绍,张王庙会被列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地利用此契机,通过庙会文化,展示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打响鄱阳渔猎文化品牌。
现在又到了鱼干晒制的季节。在鄱阳县双港镇明启村,湖边的晒场上到处都是摆得整整齐齐的鱼虾,吸引摄影爱好者前来拍摄。
除了鄱阳,湖区的余干县也盯上了渔猎文化牌。每年春节前夕,周边渔民备三牲、祭湖神、授渔旗,云集于余干县康山乡、瑞洪镇等地集中捕鱼,名曰“开湖”。
余干县文化馆负责人介绍,该县去年起恢复举办了“中国鄱阳湖开湖民俗文化旅游节”。活动当天,举行了头鱼拍卖、鸬鹚捕鱼表演、渔市交易、旅游商品展等活动,展示了忠臣庙及水神祭祀文化,让游客充分领略余干渔俗的魅力。
打造旅游新村
环境变美了,游客变多了,许多过去破败的村庄变成了现在的旅游新村。
据介绍,从2008年开始,鄱阳县在环湖2公里范围内推进生态渔村建设。目前,该县已已投入10多亿元,成功创建350个生态渔村。
余干瑞洪镇围绕鄱阳湖地域文化、人文传统、农家生活、美食餐饮等特色,秉承“保护性开发”理念,开拓旅游市场。该镇接待周末旅客近10万人,旅游收入超百万。渔民也纷纷抢抓机遇,争相“洗脚上岸”,在生态效益的带动下,人均纯收入近5000元。
在都昌县芗溪乡井头村,近200户渔民近年来陆续上岸,开展特种鱼类养殖,养殖面积达8万平方米,成为鄱阳湖区最大的网箱基地。游客们在此可以饱览湖光山色,品农家菜吃野生鱼。
在湖区各地的生态渔村,八方游客纷至沓来,既让湿地好风景“卖”出了好价钱,也让不少渔民吃上了香喷喷的“旅游饭”。
据介绍,通过生态渔村的大力实施,鄱阳湖区湖(河)水生动植物资源得到更好保护,村庄绿化覆盖率、水土流失治理度、生态能源普及率得到了提升,农村环境得到治理,生态渔村成为全省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工程和备受游客青睐的渔家乐景点。(记者 徐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