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370万花完了,人也没了!肿瘤科医生说,最后买来的都是痛苦!)
“我想死……”
这是一位85岁老人全身插满管子,去世前反复说的一句话。
躺在急诊抢救室的床上,带着氧气面罩,喉部打了个洞,一根粗长的管子连向呼吸机,进食通过鼻孔,意识清醒但无法言语……医生的无奈,子女的顾虑、伴侣的不舍,他们挣扎着用已经没有灵魂的肉体延长生命。这种状态可能会维持几个小时,也许几天,也许是几年……
有时候想死,并不容易!
中国抗癌协会副秘书长、陆军总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刘端祺,从医40年的刘端祺经手了至少2000例死亡。
刘端祺
这个每天把人从深井里往外拉、跟肿瘤作了几十年斗争的年过六旬的大夫说,从学医起他就知道:三分之一的疾病治不治都好不了,三分之一的疾病治不治都能好,只剩下三分之一的疾病给医学和医生发挥作用的。
有数据显示,人一生75%的医疗费用花在最后的治疗上。在ICU病房可以迅速榨干一个家庭全部积蓄。
在那些癌症病人最后的时刻,刘端祺听到了各种抱怨。有病人对他说:“我为治病卖了房,现在我还是住原来的房子,可房主不是我了,每月都给人家交房租,我死的心都有。”
还有病人说:“就像电视连续剧,医生导演完每一集,都告诉我们,不要走开,下一集更精彩,但直到最后一集我们才知道,尽管主角很想活,但还是死了。”
有时候,刘端祺会直接对一些癌症晚期的病人说:“买张船票去全球旅行吧。”结果病人家属投诉他。没多久,病人卖了房来住院了。又没多久,这张病床就换上了新床单,人离世了。
在这2000多例死亡中,“花掉370万的人”是很独特的一个。这位房地产老板对刘端祺说,我最大的优势是有钱,我花100万让我老婆活10年没问题吧?刘端祺说,一年都有问题,一个亿都活不成。
最后370万流水样花完了,患乳腺癌的妻子也走了。
家属认为,我不惜一切代价,用最好的药、最先进的设备,人就不会走。而医院也很乐意被市场这只无形的大手拽着。可事实上,钱能买到高档病房,却买不到命、买到的都是“痛苦”。
事后大家反思,在ICU病房,只能看到各种医学技术的“表演”,而作为对人类同胞基本的关怀,“空气太稀薄了”。
我们抢救过一个老太太,她的孙子对我们说,你们一定要像打一场战役一样救我奶奶,而且这场战役只能胜利,不能失败。但你知道他奶奶多大岁数了?105岁!
对那种“生命不息,化疗不止”的观点,刘端祺一直持反对态度,可这种态度常常得不到许多同行的理解。
刘端祺说,整个医院,他最不愿意去的就是ICU病房,尽管那里展示着最先进的设备。在那里,他分不清“那是人,还是实验动物”。
死亡是每个人必修课,
至今我们还没学会如何“谢幕”
死亡是每一个人的必修课,它是我们此生的终点,也是我们的归宿,至今我们还没学会如何“谢幕”!
可是,当死亡来临时,我们都努力抗争着。但是,死亡是每一个人都无法逃避的事实,纵使有千万个不愿意也必须去面对它。死亡的方式也有千万种,关键的问题是,当我们知道死亡已经逼近时,我们能否有自己的选择,有尊严的死去。
遗憾的是,就这一点来说,我们的国家,我们身边的很多人,包括我们自己做得并不好。
此前,经济学人智库对全球80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调查后,发布了《2015年度死亡质量指数》报告:英国位居全球第1,中国大陆排名第71,排倒数第10名。
“科技发展到今天,医生面对最大的问题不是病人如何活下去,而是如何安详死掉。”
1999年,巴金先生重病入院治疗。一番抢救后,他终于保住了性命,但鼻子里从此插上了胃管,进食通过胃管,一天分6次打入胃里。胃管至少两个月就得换一次,长长的管子从鼻子里直通到胃,每次换管子时他都被呛得满脸通红。长期插管,嘴合不拢,巴金下巴脱了臼。只好把气管切开,用呼吸机维持呼吸。
巴金想放弃这种生不如死的治疗,可是他没有了选择的权利,因为家属和领导都不同意。每一个爱他的人都希望他活下去。哪怕是昏迷着,哪怕是靠呼吸机,但只要机器上显示还有心跳就好。就这样,巴金在病床上煎熬了整整六年。他说:“长寿是对我的折磨。”
白岩松:
好死不如赖活着,得改改了!
白岩松说:“中国人讨论死亡的时候简直就是小学生,因为中国从来没有真正的死亡教育。中国人‘好死不如赖活着’的思想,得改改了!”
“我们四处在提倡健康寿命,因为中国预期寿命已经到了76岁。如果一个人从65岁就开始进医院,不管对个人还是对这个社会,代价都很大。”
宋美龄过了一百岁的时候,在美国曾经发过这样的感慨:“上帝为什么对我如此糟糕,还让我继续活下去,我已经没有认识的人了。”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如果生命一旦到了你已经没有认识的人,你没有任何牵挂的时候,我不知道那个长度还有何质量?比如说我们会说到印度的“生如夏花般灿烂,死如秋叶般静美”(泰戈尔的诗句),在他的背后有对生命的认识。而中国呢?我们就一句话:“好死不如赖活着。”
死亡才是对人生最精准的教育
在刚刚最新一期的《奇葩说》节目中,一位辩论选手邱晨透露自己患上了甲状腺恶性肿瘤,外加淋巴结转移。她说,在自己检查出癌症后,并没有一蹶不振,如何面对死亡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去思考的。
《奇葩说》辩手邱晨说:“死亡才是对人生最精准的教育,它会照亮我们,逼我们去改掉那些生活中不健康的陋习。”比如,很多年轻人的“灵感、情绪”都来自于晚上,晚睡是我们目前的生活方式,我们不愿意去改变,改变它就是改变自己。可是生病后,面对死亡时我发现,我比我自己以为的更容易、更快的接受了早睡早起的这件事情。
没错,死亡是每一个人的必修课,它不跟你讨价还价,我们每个人都是从出生的那一刻,就朝着人生终点走去。
可当死亡来临时,我们都努力抗争着。但纵使有千万个不愿意也必须去面对它。死亡的方式也有千万种,关键的问题是,当我们知道死亡已经逼近时,我们能否有自己的选择,是浑身插满管子痛苦的战斗到最后一刻,还是有尊严的从容离开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