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城观察
12月10日下午,记者从成都市环保局举行的新闻通气会上获悉,截至12月7日,今年成都已累计收获优良天数235天,追平去年全年优良天数,提前完成年度目标。
提前24天完成今年的“蓝天小目标”,并不容易。“今年大气污染气象条件总体上与去年持平,但阶段性的气象条件恶化程度较去年更为严重,特别是8月中下旬和11月下旬。”成都市气象局副局长罗泳平表示,在不利气象条件背景下提前完成目标天数,说明成都在大气污染科学防控方面取得了成效。
在今年9月举行的第六届深圳国际低碳城市论坛上,成都还摘得2018年度全球绿色低碳领域先锋城市蓝天奖。
“成都蓝”秘诀何在?
秘诀一
“抠”
部门联动精准到“微克”要蓝天
今年以来,成都市民姚永清发现朋友圈晒蓝天、晒雪山、晒银杏的越来越多了。数据显示:截至12月7日,成都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35天,同比增加5天,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率70.1%,同比上升2.7个百分点,重污染天数4天,同比减少12天。
“以日保旬、以旬保月、以月保季、以季保年”——对于全国机动车拥有量第二、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成都来说,加强大气污染防治,是一个精准到每一个时间点的、各部门协调联动的结果。
根据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受成都委托编制的《成都市空气质量达标规划》,成都市打赢蓝天保卫战实施方案编制完成。同时,按照“一天一天地抠优良天、一微克一微克地抠细颗粒物浓度”要求,成都市深入推进大气污染防治“650”工程,实施压减燃煤、治污减排、控车减油、清洁降尘、综合执法、科技治霾六大行动。
发布会上,一组组数据显示出今年以来成都在大气污染防治上的“铁腕”:截至目前,2017年以来成都减少燃煤锅炉2502.38蒸吨,减少煤炭消耗约132.13万吨,每年减少排放二氧化碳259.64万吨、二氧化硫8.42万吨、氮氧化物7.43万吨。
秘诀二
高
高科技手段为蓝天白云“赋能”
成都市大气复合污染研究和防控院士(专家)工作站贺克斌院士曾指出:“越到大气污染防治关键时刻,越需要科技手段作为支撑。”
紧抓科技手段,从2017年开始,成都市科技局就积极实施组织“科技治霾”专项行动,开展技术研发,引进最新成果,在“源头治理-监测管控-空域干预”3个方面,重点实施了12项技术的研育、引进,在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开展科技应用示范。
以机动车尾气治理为例,成都着力推进汽(柴)油车、天然气尾气净化装置产品研发与应用。截至目前,成都汽油车尾气净化装置已安装12000余支,安装了重型柴油车、非道路移动机械颗粒捕集器(DPF)60余台。
在建工地,也是产生大气污染的重要源头。目前,成都市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以上的建设工程,且施工周期为6个月以上的,施工现场主出入口已安装扬尘在线视频监测设备,实现了对建设工程扬尘排放动态精准管控。
成都市城管委副主任吴晓明表示,除积极推广使用清水雾多功能抑尘车、新能源汽车、多尺度喷淋喷雾等除霾技术外,成都还实现建筑垃圾排放运输全过程信息化监管。
秘诀三
调
转变方式培育绿色经济新动能
对于成都来说,防治大气污染,同时也是一个调结构、实现绿色发展的过程。
一方面是落后产能的淘汰。根据今年初制定的《成都市利用综合标准推动落后产能退出工作方案》,成都已完成建材、冶金、造纸、化工等行业49户落后产能的关停和拆除,预计节约标准煤25.51万吨,减排二氧化硫2195.34吨。同时,动态处置“散乱污”工业企业1953户。
发展方式的转变也在进行。今年,成都市新能源公交车已增至1000台以上,公交出行分担率从2013年的28%提升至47%。装配式建筑推广应用也在加快,目前成都要求全市所有新取得土地的房建项目装配率不低于20%。
同时,成都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多个文件,推进绿色发展,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培育绿色经济新动能。“2017年,全市新登记绿色经济市场主体数量增长近60%,新经济总量指数在全国城市中排名第四。”成都市相关负责人介绍。□记者 张明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