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张易镇 好日子是干出来的
12月12日,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
一条新修的柏油马路直通山脚下。远山积雪戴帽,路两侧的积雪还未融化。路的尽头便是固原市原州区张易镇张易村中山组。
(一)
76岁的曹汉丕和家人正在吃午饭。小炕桌上摆着几碗臊子面,一碟酸菜,一碟粉条炒肉。“我身体还好着呢,一顿能吃两碗饭。”
火炉上还蒸着一锅土豆。客人拗不过曹汉丕的热情,吃了一个红皮土豆,沙中带甜的香。
这样惬意的好日子都是干出来的。“40年来,政策好,人勤快,张易人才从‘叫花子’的烂包光阴过到现在的小康日子。”曹汉丕一身中山装穿得一尘不染,沧桑中显出一份儒雅。
40多年前,由于干旱、冰雹等自然灾害,加之农业生产集体化导致的低产,张易公社的社员们吃不饱穿不暖。每年青黄不接时,饥饿难耐的社员便成群结队外出讨饭吃,最差的年景讨饭人上千名,“张易乞丐”在西北广为人知。
“1977年全公社人均粮食才50多公斤,年人均纯收入只有22元。”时任上滩大队党支部书记的曹汉丕说。
得想个办法自给自足。
1978年春,张易公社上滩大队中山生产队5位农民签下包产到户的“保密协定”,将35亩地承包给农户。
人努力天帮忙。那年土豆丰产,承包户给集体交够土豆,人均还分了180公斤。那年冬天,人不再挨饿,外出讨饭的人少了许多。
1979年春天,按照中山生产队的模式,整个张易公社的土地全部实行包产到户。张易的这一探索迅速在多地推开,拉开了宁夏农村改革的大幕。
说起40年的巨变,曹汉丕说:“不出这个屋子,我都能说全。”
“这个小炕桌好多年了,是我在上世纪60年代做的。那时,一家老小围着它吃酸菜喝稀粥,日子过得苦。”
“墙根底的缝纫机、大衣柜、茶几、木脸盆架,是包产到户后粮食丰收,能吃饱肚子穿暖衣,有了敢卖的余粮,我请木匠打了几件像样家具。”
“我现在住的房子是今年新盖的砖瓦房,花了6万元,政府给了危房改造补贴3万元。铺了地板砖,买了平板大彩电、大沙发、大茶几,窗帘都是落地的。”
“去年,我腰摔伤住院花了3.6万元,新农合报销了3万元,我自己才出了6000元。”
“喝的是自来水,走的是硬化路,想和出门在外的孙子们说个话打手机就行了……这么好的日子,在40年前想都不敢想。”曹汉丕为新时代点了一个大大的赞。
曹汉丕的幸福生活。
(二)
勤劳致富的基因能血脉相传。
杨生录,是1978年中山生产队签包产到户“保密协定”5位农民之一,今年因病去世。儿孙秉承他敢闯敢拼的精神,奋战在脱贫致富的大道上。
杨生录的儿子杨百林不等不靠发展草畜业。今年种植20亩玉米,建成青贮池全部配制成饲料,养牛8头,已出栏3头,收入近5万元。
“原先,张易人外出为讨饭。如今,张易人外出为的是务工经商,30%的人都在城里买了房。”张易村党支部书记张金和说。张易村农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4800多元,其中3000元来自劳务收入。
曹汉丕儿子曹福旺和妻子已在原州区城区安家,每年打工收入五六万元,承包地全部流转给种植大户经营。白永平流转100多亩土地种植土豆,每年种收季节每天用工20多人。刘国旺常年带着村里30多名青壮劳力在外搞建筑,人均年收入6万多元……“吃苦耐劳的‘张易劳务’早已取代了贫穷遭嫌的‘张易乞丐’,在用工旺季,老板们租着大巴车来张易接劳务人员,每天有十几辆车。”
张金和对“张易劳务”很是得意。
冬日暖阳里,张易村中山组安静祥和。
(三)
幸福张易是苦干出来的,也是巧干出来的。
脱贫路上,张易镇探索的群众自选产业扶贫项目、政府验收后补贴的产业扶贫模式,在固原市一些地方得到推广。
在张易村的一块空地上,村民王旺旺在晾晒手工粉条。王旺旺确定了种植加工土豆产业后,张易镇政府给予资金支持,帮助其购进加工设备。“今年能加工6吨粉条,自家20亩土豆不够用,还收了同村村民一些土豆。当天晾干的粉条都被城里来的客商收走了,估计能收入6万元。”
普惠金融精准扶贫的“张易模式”已在固原推广应用。今年,张易镇已有1962户获得9848万元金融贷款,户均5.02万元。
“11月,我家从新疆又进了70头小肉牛,圈里50头肉牛再有一个月就能卖了,一年出栏两次至少赚50万元。”张易镇闫关村兴民专业养殖合作社理事长王占有说。
兴民专业养殖合作社是一个互保增信养牛致富的团队。合作社12名社员,通过“三人互保”形式,从固原农商行贷款240万元,户均20万元,养殖肉牛400头,其中基础母牛160头。“我们采取分散养殖、统一管理的模式经营,贷款、购料、购牛、防疫、销售等都由合作社统一来做,抱团发展防止资金链断裂导致失信等风险。”王占有说。
杨虎刚是建档立卡贫困户,2016年养了10头牛,全家一年收入不过3万元。2017年,在合作社帮助下,养牛40头,年收入过10万元。“只要踏实肯干,一年贷款20万元养牛,挣12万元没问题。”尝到贷款养牛甜头的杨虎刚觉得贷款还是有点少,希望来年能提高贷款额度,扩大养牛规模。
2017年,张易镇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941元,同比增长10.8%;贫困人口占比由41.4%降至13%。截至目前,该镇15个村除马场村外,全部脱贫摘帽。(记者 王玉平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