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全国各地资讯 » 上海 » 正文

全球报道:一群平均年龄60岁以上的老人绘制《新泾镇史长卷》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12-21  来源:人民网
核心提示:原标题:一群平均年龄60岁以上的老人绘制《新泾镇史长卷》生产队里来了一群小鸭子,我每天早晨赶着它们到池塘边去……“生产队”

原标题:一群平均年龄60岁以上的老人绘制《新泾镇史长卷》

生产队里来了一群小鸭子,我每天早晨赶着它们到池塘边去……“生产队”、“小鸭子”对生活在上海的很多年轻人来说,这是他们记忆中不曾有过的景象,而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是再熟悉不过的画面,里面藏着浓浓的乡愁记忆。

在上海西郊的长宁区新泾镇,就有着这样一群平均年龄60岁以上的老伙伴们——张凤岐、严全民、胡敏豪、王小龙和严幼馨,共同搜集了新泾镇有史可查的各种风貌、民俗、文化等资料,利用手中的画笔,绘制了一幅长达25米的《新泾镇史长卷》,将浓浓乡愁娓娓道来。

村貌、习俗、农耕、副业、企业、文体、关怀、进程……整个长卷分成了若干个篇幅,讲述2000多来新泾的发展与变迁。

新泾镇已有2000多年历史

哈密路上的赵家花园,是广东赵姓富商设立的慈善机构,有医院、学校,更有楼峦亭阁、小桥流水、花木成林、假山成趣;哈密路淮阴路路口的罗别根酒吧,是当时外国人遛马的必经之地,常常在露天酒吧喝一口白兰地或葡萄酒,稍作途中停留;河塘两边的石板水桥,是村姑村嫂们梳洗的地方,浜对浜、桥对桥,边洗刷、边说笑。邻里和谐,别开生面……

策划人之一的张凤岐告诉记者,他们仔细查阅资料后,发现新泾镇的历史已经有2000多年了,作为新泾镇的本土人,搜集资料的同时也更了解了家乡。

曾经,新泾94个自然村星罗棋布,河道纵横、交通便捷,享有上海西大门之称。为了更清晰地把握这94个自然村的情况,一群老伙伴们两三搭档,去找寻那些曾经的村落痕迹,找那些还健在的老人回忆当年的故事。

77岁的胡敏豪是这群老伙伴中最年长的,主要负责文字素材的搜集与整理,为了获得一手的可靠资料,闲不住的他也跟着一群伙伴们跑。“虽然很多村已经不在了,但听听那些老人讲讲家乡话,回忆以前的苦日子,看看如今的好日子,真觉得自己在做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担任新泾镇修志工作的胡敏豪与张凤岐,还将修志与《新泾镇史长卷》的补充和修改结合起来,一旦在修志中发现长卷内容有不该遗漏处,或与镇志的史实有出入的地方,立即与负责绘画的王小龙反复斟酌、磋商,确定具体修改意见。

拍成视频讲述记忆与乡愁

在历史的长河中,新泾逐渐形成了特有的风俗习惯。有些随着时移世易,消失在了岁月的长河中,但通过长卷的展现,起码能给年轻人留下一个生动印象。“习俗和人的生活状态密切相关,这些习俗里有些蕴含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向往。”严全民说。

比如竖塔灯,这个曾经在新泾地区蓬勃开展的民俗习惯,场面煞是热闹,20多米长的粗壮木头或者毛竹为基座,上面悬挂着各种各样的彩灯直到顶部,形体似塔,顾得名“塔灯”。在上世纪90年代,新泾镇举办了最后一场塔灯会,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市民前往参观。遗憾的是,由于制作匠人的稀缺,加上制作材料的短缺,塔灯现在已经很少能够看见了。

25米的长卷携带起来毕竟不方便,为了便于长卷的欣赏、收藏与传播,这一次,长卷还被拍成了视频。值得一提的是,视频还配备了三种不同的解说,分别是沪语、普通话与英语。

令这些老伙伴们高兴的是,作为沪上用图讲诉家乡历史篇幅最大、涉史最长、内容最全的平面作品,这份长卷受到了当地政府的重视,由政府出资将其展示在了当地“周浦撷阳”的展示廊上,向来来往往的市民们讲述属于新泾的记忆与乡愁。

(责编:陈晨、轩召强)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公益慈善栏目 赞助本站可以扫描支付 | 免费推广计划 | 全球资源网顾问团 | 帮助中心 | 企业文化 | 关于我们 | 全球信息中心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本站对所有发布的信息不承担任何责任,用户应决定是否采用并承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