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民生 » 健康 » 正文

全球报道:失灵的疫苗 公众信任底线不能再被击穿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1-12  来源:中国新闻网
核心提示:原标题:失灵的疫苗 公众信任底线不能再被击穿据江苏省金湖县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通报,目前已查明有145名婴幼儿服用了过期脊灰疫

原标题:失灵的疫苗 公众信任底线不能再被击穿

据江苏省金湖县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通报,目前已查明有145名婴幼儿服用了过期脊灰疫苗。通报称,金湖县黎城卫生院和疫苗管理部门金湖县疾控中心相关工作人员存在“管理混乱、工作失职、监管失灵”问题。目前,金湖县疾控中心领导班子及相关科室成员已被全部免职。官方正就多名儿童疑接种其他种类过期疫苗开展调查。

近年来,疫苗生产、流通和使用环节的问题时有发生。2016年3月,山东济南曝出“数亿元疫苗未冷藏流入18省份”;去年7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通告指出,长春长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冻干人用狂犬病疫苗生产存在记录造假等行为。此次江苏金湖曝出过期疫苗,再次将疫苗安全问题推上风口浪尖。

尽管世界卫生组织曾在通报中指出,错误储存或过期的疫苗会失效,几乎不会引起毒性反应,但如果人们因为接种了不合格疫苗而放松对疾病的警惕,就有可能增加感染风险。疫苗是特殊药品,疫苗安全其实涉及到两个层面,首先是注射行为本身是否会对身体造成危害的问题,其次是疫苗能不能起到预防相应疾病功效的问题。

人们不禁要问,在监管部门重拳出击、社会高度关注、疫苗行业痛定思痛的背景下,为什么依然会出现这样那样的疫苗问题。从以往疫苗事件的调查结果来看,有的是因为相关企业无法割舍利益,有的是因为接种机构与人员的疏忽,也有可能因为监管者失职渎职导致问题扩大。不管是哪种原因都是无法容忍的,都会对社会和疫苗使用者造成难以承受的伤害。

自1798年英国医生爱德华·詹纳研发牛痘疫苗以来,疫苗作为预防性药物,在患病之前给予人体抵御疾病的能力,深刻地推动了现代医学的发展进程。从此以后,不仅天花等恶性疾病得到遏制与消灭,很多疾病也走出了被动治疗的恶性循环。可以说,因为疫苗的发明和使用,人们真正有机会驾驭疾病,获得健康的主动权。

正因为疫苗所发挥的特殊作用,疫苗接种不仅是一门科学,更牵涉到人们对未来的预期。疫苗接种者会在什么时候暴露在患病风险中,存在着极大的不确定性,而疫苗的作用就是赋予人们一种确定性,那就是有效控制疾病传播。人们出于对疫苗的信任而接种,而一旦这种信任垮塌,哪怕疫苗在技术上被证实充分可行,也难以达到理想的公共卫生目标。

资料显示,英国报道接种百白破疫苗不良反应事件后,接种率从81%大幅下降到31%。随着疫苗接种率的下滑,发病率由之前1/10万上升至100/10万~200/10万,从而形成了百日咳的疫情。沉痛的案例告诉我们,不管因为什么原因,如果公众对疫苗丧失信任,产生“能不打就不打”的情绪,其后果很可能比问题疫苗本身所能造成的危害严重得多。

构建“疫苗信任”,需要上紧管理的弦。现代疫苗制备工艺、保存和接种技术已经非常成熟,疫苗安全本身并不是多么高深的技术难题。然而,可能恰恰由于接种疫苗太过“寻常”了,接触疫苗管理与使用的人对相应操作太“熟练”了,各个环节的管理就松弛下来。那些不负责任的疫苗生产厂家、接种机构,放弃了对公共卫生事业应尽的担当与使命,也丧失了对生命的敬畏。

很多问题疫苗被接种以后,后果确实不会在短时期内大规模显现。这或许是一些人掉以轻心的原因,也是一些不法分子铤而走险的原因。然而,不能因为短期内问题被蒙蔽,就试探道德底线,就赚带血的黑心钱。

今天让孩子多挨一针,是为了未来不用挨针。信任是弥足珍贵的,也是需要小心呵护的。无论哪个层级的管理者,都要意识到生产、保存、使用问题疫苗,都是极其恶劣的危害公共健康行为,不论涉及到哪些企业、哪些人,都要坚决严惩不贷、绝不姑息。而对于普通人来说,也要不断提高健康素养,培养识别与监督问题疫苗的能力,为捍卫对疫苗的公众信任尽一份努力。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公益慈善栏目 赞助本站可以扫描支付 | 免费推广计划 | 全球资源网顾问团 | 帮助中心 | 企业文化 | 关于我们 | 全球信息中心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本站对所有发布的信息不承担任何责任,用户应决定是否采用并承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