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我国服装出口形势严峻。据海关统计,2012年上半年,我国累计完成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675.15亿美元,同比增长2.57%;出口数量133.36亿件,同比下降3.60%。其中,梭织服装出口268.51亿美元,同比下降4.20%,出口数量38.62亿件,同比下降6.47%;针织服装出口357.80亿美元,同比增长6.14%,出口数量97.74亿件,同比下降2.38%。
2012年上半年,服装出口平均单价为4.14美元/件,较2011年同期提高4.81%,增幅较去年同期下降16.36个百分点。服装出口金额占纺织品出口金额的57.67%,较2011年同期上升0.2个百分点。
涨价营造繁荣的局面渐行渐远
从月度出口情况来看,2012年上半年的出口的基本特征为“振荡”,尽管不断地波动无法给出一个明确的趋势指向,但总体可以看到振荡幅度逐渐收窄,且金额、数量增幅双双逼近零线,下半年能否如愿出现“圣诞季出口增长”和“年底出口回弹”在振荡中仍为一个悬念。同时,出口价格的提高已经释放完最后的能量,2011年通过“涨价”营造繁荣的局面渐行渐远,量、值两条线趋向重合。或许我们本来就应该把更多的目光投向“量”的变化趋势上。
新兴市场金额增幅远高于数量
对欧出口的大幅下降对行业出口的拉低作用十分强烈,从我国服装对各大洲的出口情况来看,同比“量”、“值”双降的只有欧洲,分别下降了16.60%和12.68%,与2011年相比,让出了5个点的出口份额,对德、法、意等主要欧洲国家的出口都不同程度地下降。对大洋洲的出口数量同比下降8.05%,但出口额仍保持4.35%的正增长。对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北美洲的出口“量”和“值”均为正向增长,尽管增幅不尽人意。
我国对欧洲和北美洲量大传统市场出口的“量”、“值”同比趋同,也就是说价格上涨已近尾声,而对非洲、拉丁美洲、大洋洲等新兴市场的出口,金额增幅则远远高于数量增幅,可见“价格”或者“出口结构”方面仍有文章可做。
东部省市出口处低位稳定态势
东部省、市出口基本稳定,中西部地区出口增减较为明显。这可以说是在产业区域结构调整过程中的必然现象,尽管占出口比重80%的东部地区出口增长停滞令人堪忧,但东部的低位稳定态势也恰恰是中西部地区承接转移以及全国产业重新布局的良好基础。
唯独化纤服装出口量值齐增
各种原料服装出口表现不同,化纤服装出口一枝独秀,“量”、“值”齐增,其他原料服装均“量”、“值”齐减,与其说是消费倾向的作用,不如说受原料供给和原料价格因素影响更为明显。内外棉价差加剧了棉制品的供需两不旺,以及“丝”、“毛”原料涨价,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天然纤维服装出口动力。
产业链对出口存在协同依赖性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2年上半年,规模以上企业出口交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为26.86%,如果出口真的仅占行业经济总量的1/4多,一定的波动对行业运行应该不会掀起轩然大波。但是我们不得不用出口数量来修正之前的乐观,1~6月份出口133.4亿件,折合中国人每人10件,可是中国人半年的平均消费远达不到这个水平,从数量上看,我们仍然高度依赖国际市场需求,服务全球仍然是中国服装行业几年内不能摒弃的生存手段。
从产业链角度看,服装上游的纺织行业看似对外依存度更低,但“内销”的很多纺织品最终依然是用于出口,这种间接国际市场依赖可能比直接依赖更庞大,整条链对出口有着协同的依赖性,因此不能不长远地思考出口问题。
最后不得不提到贸易摩擦,商务部通报的2012年上半年纺织服装反倾销案中有秘鲁、阿根廷、哥伦比亚对服装、男西服、袜子的涉及服装行业立案,尽管不会对行业造成实质性伤害,也很难言蔓延,但这种迹象不得不关注。
内需之困
商业企业改革与工业企业商业化亟待协调
当前我国国内市场正在发展成熟,逐步形成从加工制造业出发,到零售业和服务业结束的闭合路径,涵盖和跨越农业、工业制造业、流通业、商业、服务业等不同产业领域的完整的以国内市场为核心的产业体系。
当前的服装工业与商业、工业与服务业仍然呈现较为明显的割裂局面,我们习惯于研究工业数据,却不习惯于联系商业数据。未来,商业企业的运营和改革以及工业企业商业化进程加速将对服装行业产生影响并带来新机会、打开新局面,但就当前而言,行业仍然不得不承受内需陷入低速增长区间后带来的种种困境。
服装服饰消费增幅呈回落趋势
2012年除了食品大概没有哪种消费品有良好行情。在经济不甚景气、人民实际财富缩水、居民消费信心不足的情况下,服装自然不能独善其身。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显示,2012年1~7月份,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4537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4.2%。
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单位)消费品零售额50122亿元,同比增长14.7%;服装类商品零售额5181亿元,同比增长17.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不足14%),较上年同期下降7.7个百分点,占限额以上企业(单位)消费品零售总额10.34%。
上半年国内服装消费持续低迷,但走势基本稳定,春节前后气候异常,春季南方雨水多等不利天气伴随上半年服装销售,7月份是传统淡季,销售回落在意料之中。商务部重点监测的3000家零售企业销售额数据显示,2012年上半年服装服饰消费增幅持续走低且呈现回落趋势。
传统商业投入产出比越来越低
根据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的统计数据,在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2012年前6个月,全国重点大型零售企业实现服装类商品实现零售额同比增长11.28%,增速较2011年同期下降14.11个百分点,销售数量同比下降了0.05%,服装销售价格同比提高了11.34%。
销售数量负增长足见以“较高价格”为特征的服装消费层面的惨淡。同时,大商场销售集体增长乏力也对传统商业运营模式提出质疑,与商业有关的成本节节高涨饱受诟病,却由于商业资源的稀缺而难以缓解,对于很多品牌企业来说,传统商业的投入产出比越来越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品牌的发展,却也促使品牌推进商业模式创新。
商业模式创新直击成本分解能力
提到商业模式创新,就不得不说价格问题,商业模式创新的一个最根本的动因也就是尽量降低成本以及控制价格。不难看出,我国服装企业的价格驾驭能力和成本分解能力比较低下。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1~7月全国服装类商品零售价格指数至103.6,衣着类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回升至103.5,7月份单月分别提高3.6和3.5个百分点,1~7月衣着类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上涨2.4%,7月份单月上涨1.9%,出厂价格趋势呈微弱下行。
新产品占比低未能反映实际价格
在市场极为低迷以及成本价格未发生明显上涨的情况下,服装终端价格仍然保持上浮,显然极不合理。分析可见,新产品的标价仍然保持上年的惯性在不断上调,而市场供给的实际价格并不像数据那么乐观。从统计角度,市场价格是对同类新品进行“标价”的对比,而实际上2012年中国服装市场一个最为突出的特征就是新品占比低下,换言之,“去库存”是2012年中国服装市场的基本特征之一。
库存之虞
有效缓解库存需要企业未来战略战术配合
“去库存”的连锁反应是“去订单”,尽管纺织服装业的新订单指数仍然保持在50的临界点之上,但恐怕其中吊牌价格上调对该景气指数的推动是不可忽视的,行业已经普遍感受到寒流袭来。我们从数据中可以看出2012年行业库存水平明显高于上年,而上年的库存已经呈现节节高的态势。
厘清需求性库存与单纯性过剩
有一种库存是需求存在,但由于信息不对称或界域等制约,暂时无法传递到消费者手中,这种库存可以通过渠道变革去消化,比如网上营销、OUTLETS、尾货市场等。
如果库存就是单纯性过剩,消费者已经获得了合适的商品,这些库存即便将价格降到很低,也无法刺激新的消费,甚至还会影响未来正品销售,那么只能收缩供给或者忍痛割肉。不论用什么方法,消化几年沉积的库存问题都不可能在短期内完成,有效缓解库存压力需要时间、方法以及企业未来战略导向和战术配合。
未来产量不该再有20%左右增长
2012年上半年,我国服装规上企业的产量增幅得到了有效抑制,基本维持着低幅度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6月我国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完成服装产量124.7亿件,同比增长7.73%。其中梭织服装63.52亿件,针织服装61.18亿件,分别比2011年同期增长8.05%和7.40%。
审视金融危机以后的持续低增幅,我们看到了大企业对产量增长的谨慎态度。产量正向增长是产业发展的印证,尽管在积累产业规模的时候同时积累了大量库存,但作为需求多元化的消费品,新产品产出才是最有力的产业发展证明。
未来的产量不应该发生过去20%左右的增长,首先市场需求增速没有那么高,再者需求增速超过20%,我们也必须要通过科学的运营模式提高有效供给、减少库存。
中西部地区需求增量极具潜力
需求的增量在中西部地区极有潜力,但是产业区域格局的变革不可能一蹴而就,梯度转移需要积累基础和蓄积动力。东部地区的产量仍然占全国产量的80%,中西部地区产业发展进度缓慢,从投资数据中也可见一斑。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6月我国服装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实际完成投资1101.27亿元,施工项目个数、新开工项目个数和竣工项目个数分别为4234个、2635个与1408个。新开工仅为竣工项目的0.87倍,比一季度更有下降,而以往基本能够达到1.75倍,可见我国服装行业投资动力不足。
规模以上企业统计显示,2012年1~6月我国服装行业内资投资同比增加42.56%,占投资总额的91.35%,较2011年同期提高2.21个百分点;外资企业投资同比减少6.71%;港澳台投资同比增加27.72%。内资投资相对良好。
赢利之惑
服装产业生态格局应形成多元化错位竞争
生产和投资增速适度抑制从长远看是件好事,但是“去库存”最直接的伤害是必须在短期内忍受行业赢利能力整体下滑。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显示,2012年1~6月,服装行业规模以上(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企业14243家,累计主营业务收入7537.7亿元,同比增长11.66%,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了18.89个百分点。
利润总额385.92亿元,同比增长9.66%,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32.56个百分点;工业总产值7833.35亿元,同比增长12.90%,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15.99个百分点。1~6月份亏损企业2691家,亏损面为18.89%,亏损面较去年同期扩大了4.62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同比增加50.62%。从业人数达428.73万人,同比减少1.32%。
财务费用高增幅印证融资难度
2012年1~6月我国规模以上服装企业工业总产值、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增长12.90%、11.66%和9.66%。行业平均毛利率15.50%,比去年同期提高0.11个百分点。利润率5.12%,比去年同期下降0.09个百分点。总资产贡献率比2011年同期提高0.09,净资产收益率比2011年同期下降0.87个百分点。三费比例8.52%,同比上升0.46个百分点。行业毛利率提高伴随净利率下降,成本费用的增加不容忽视。
从服装行业三费增加情况来看,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分别较上年同期增加23.97%、23.61%和40.00%,财务费用中的利息支出同比增加37.65%,三项费用占总费用的比重分别为42.61%、48.03%和9.36%,财务费用高增幅印证了行业整体融资难度加大。
人均效益提高为行业发展提亮
产值、销售、利润增幅明显回落、行业亏损面扩大、亏损额增加、用工人数减少,行业发展明显乏力。在行业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效率的提高可谓一抹亮色。1~6月规模以上企业从业人数同比下降1.32%,而人均产值、人均主营业务收入和人均利润分别提高14.41%、13.15%和11.12%。
构建合理有效的产业生态格局
尽管我们希望行业走上集约化道路,尽快形成具有强大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产业集团、跨国集团,但也必须承认,服装产业的基础仍然是庞大的中小企业团体。与很多投资拉动型产业不同,服装行业能够轻易形成多元化错位竞争。
小企业更多的不是依托有限的市场、有限的贷款、有限的政策生存,而是在一个大企业营造的生态圈内获得更可靠持久的发展动能。未来小企业孤立地生存将会越来越困难,它们或者以产业集群等形式抱团发展,或者与某个大企业产生关联,或者吸收外部投资迅速成长为具有辐射能力的大中型企业。国家工商总局统计的中小企业寿命仅为2.9年,延长企业寿命、增强企业活力确实是产业生态的基本作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