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蜂”助力隧道建设
近几年,中国高铁的发展速度令世人瞩目,超过排名第二至第十位国家的总和。
我国经济版图在交通网络上的不断整合、联通,为机械装备制造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让中国在钢轨上奔跑起来的,是中国自主研发的机械设备。中国高铁建设,和设备研发是分不开的。如果没有这么多设备保障,更无从谈起高铁建设。
“大黄蜂”完成不可能的任务
央视财经《深度财经》记者在昌赣高铁兴国段施工现场,见到了中国自主生产的新一代穿隧道运架一体机,它正吊着重790吨的混凝土箱梁,驶向15公里外的工地。
这个运架一体机,长72米,高9米,有64个大型工程轮胎,工人们叫它“大黄蜂”。沿途的9座隧道,184孔箱梁铺设的桥梁,都是“大黄蜂”在6个月内铺设完成的。
这天,“大黄蜂”要挑战昌赣高铁最难穿越的隧道之一“周角山隧道”,执行“零距离架桥”任务。零距离架桥——一出隧道就是悬空地带,架桥机必须穿越隧道,在洞口完成第一孔箱梁的架设。
整条隧道长751米,架桥机吊着12.6米宽、790吨重的箱梁,在13.3米宽的隧道里快速通过,箱梁两侧距离隧道壁只有10毫米。这样高难度的操作,架桥机就依靠监控屏幕上接收到的感应数据判断运行情况,进行精准控制。架桥机要抵达隧道口,将导梁通过滚轮支腿移动到前方的桥墩上,然后进行固定、抽走导梁、落放箱梁。
这一系列的高难度操作,只需要一个小时,隧道口的第一孔箱梁就架设完成了。
在江苏镇江,架桥机的设计者刘亚滨告诉《深度财经》记者, 他们采用690兆帕高强度钢,制造架桥机长达数十米的承重部件导梁,而此前这种钢材只用于尺寸较小的机械。
用高强度钢制造大型导梁,难度在于焊接,刘亚滨他们的核心突破是确保焊接温度绝对均匀。长达70多米的焊缝,温差必须控制在5摄氏度之内。这种突破,让架桥机的长度和重量即便缩减了1/3,也仍然能够吊起七八百吨重的箱梁。
穿隧道架桥机的研制成功,让中国高铁建设不断提速。现在,中国可以针对任何地形、任何工况,定制专门的架桥装备。
12吨位装载机制造能力,中国也有了!
作为土石方施工的核心机种之一,装载机是衡量一个国家工程建设实力的重要标志。
沿着雅鲁藏布江,有一队工程队正在将世界上性能最为强悍的4台高原装载机,运往海拔3600米处的施工现场。他们要打通山南地区桑竹岭16.4公里长的隧道,这将彻底终结藏东南地区没有铁路的历史。整个工程的主角就是这种大吨位轮式高原装载机。
打通隧道时,每前进1米,就要产生30多立方米碎石。川藏铁路全线需要清理的碎石大约有4000万立方米,相当于15座胡夫金字塔。
普通装备在高海拔缺氧工况下会严重动力不足,而这种中国自主研发的5吨高原装载机,每小时可以高效铲装350立方渣料。装载机的铲斗,作业时瞬间产生的推力能达到50吨,可以轻松铲断全世界大多数种类的岩石。如此强大的威力,竟全靠一个核心传动部件——液力变矩器。
可是,5吨高原装载机还远远不能代表我国的最高水平。现在,在广西柳州的制造基地里,工人们正在挑战世界上最大吨位——12吨液力变矩器的砂芯制造。
他们把添加了黏合剂的砂子倒进射芯机,压出小块的砂芯,再一瓣一瓣地拼接起来,组成一个涡轮砂芯。分瓣制作、最后组装,这是中国智慧想出来的独有方法。12吨液力变矩器的涡轮组芯达到了27块,拼在一起,要做到零误差。
除了零误差组装,另一道关键工序是给砂芯表面上一层涂料。涂料配方里,添加什么样的成分,可以将涂层厚度严格控制在0.2毫米以内,曾是国外巨头严守的秘密。现在,也已经被国内的生产者们完全掌握。
七大结构件,900多种、3176个零部件,10天组装。中国第一台12吨轮式装载机,正式下线。它标志着中国成为继美国、日本、瑞典之后,第四个拥有12吨位装载机制造能力的国家。